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复杂性科学视域中的人文社科课程之构建

发布时间:2017-07-03 22:18

  本文关键词:复杂性科学视域中的人文社科课程之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人文社科课程 “科学化”课程研制模式 复杂性科学 复杂性


【摘要】: 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西方社会兴起了以追求功效为目的的唯科学主义思潮,认为科学方法完全适合于人类的所有活动。于是,学校教育及课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出现了注重“标准化”、“精确化”和“具体化”等呈现唯科学主义取向的“科学化”课程研制模式(泰勒模式)。然而,由于其思想渊源来源于工业科学管理之精神,“科学化”课程研制模式并没有考虑到人文社科课程的育人特性与自然科学课程的区别,也没有顾及到人文社科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复杂性,从而引发了将德育等同于灌输道德知识,以及将蕴涵人文性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当作工具性课程来教授等诸如此类的尴尬现象,最终导致了现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淡薄乃至丧失。 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目前正处于萌芽和形成阶段的复杂性科学,其研究复杂事物的全新视角让人们感受到它那强劲的生命力,从而迅速引起了各领域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及课程所蕴涵的复杂性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正尝试性地运用复杂性科学的原理及方法,来研究教育和课程中所存在的复杂性问题。这既是人类认识能力提高的体现,又是教育与课程本身所存在的复杂性使然。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来看,可以发现人文社科课程所隐含的,却被“科学化”课程研制模式所忽视的复杂性。譬如,与自然知识相比,人文社科知识具有更多的“个体性”、“境域性”、“主观性”等不确定性;人文社科知识的性质及其课程的育人特性也导致了人文社科课程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和整体性等复杂性。此外,对于人文社科课程的学习,学习者经历了外在准则的内化和内在观念的外显的复杂过程,这使其发展表现出开放性、整体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等复杂性。认识到这些原本就存在于人文社科课程的复杂性,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和教师观,从而有效地指导人文社科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深入地探讨人文社科课程的复杂性,我们认为,运用复杂性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文社科课程进行指导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可行性,并能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从而避免泰勒模式以“包治百病”的姿态应用于人文社科课程所出现的弊端。 复杂性科学原理及方法对人文社科课程研究的影响和启示,应该说是全面而深刻的,它使人文社科课程从充满唯科学主义取向的“科学化”课程研制模式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恢复其本真的面貌,从而使人文社科课程发挥其本该具有的育人功效。首先,将复杂性科学的整体论原理应用于人文社科课程领域,可以树立整体课程观、整体教学、体验学习和塑造整体的教师的观点,从而可以避免学生的片面发展;其次,应用复杂性科学有关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我们以开放的理念来指导人文社科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教学及课程评价,使学生的学习走向开放的生活世界;再次,应用复杂性科学的非线性原理,在进行人文社科课程设计时,确立以问题中心为主的设计模式,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及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注重课程目标的生成性和课程实施的过程性,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应用复杂性科学的自组织原理确立对话的课程观,构建具有与学生对话姿态的课程知识,并确立将对话教学作为人文社科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的观念。
【关键词】:人文社科课程 “科学化”课程研制模式 复杂性科学 复杂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23.0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3
  • (一) 研究背景9-10
  • (二) 复杂性科学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概略10-12
  • 1. 国外复杂性科学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10-11
  • 2. 国内复杂性科学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11-12
  • 3. 对已有研究的反思12
  • (三) 研究的意义12-13
  • (四) 研究方法13
  • 一、人文社科课程的“科学化”及其弊端13-18
  • (一) 人文社科课程的概念界定13-14
  • (二) 人文社科课程的“科学化”取向14-15
  • 1. 课程研制方法的“科学化”14-15
  • 2. 课程知识的“科学化”15
  • (三) 人文社科课程“科学化”的弊端15-18
  • 1. 知识本体价值的异化16
  • 2. 教学方式的误用16
  • 3. 还原论取向的课程评价16-17
  • 4. 他组织性的学习方式17-18
  • 二、复杂性科学对人文社科课程“科学化”的挑战18-21
  • (一) 复杂性科学的缘起18-19
  • (二) 复杂性科学引起的思维变革19-20
  • (三) 对人文社科课程“科学化”的反思20-21
  • 三、人文社科课程的复杂性透视21-26
  • (一) 人文社科知识的复杂性21-23
  • 1. 不确定性22
  • 2. 非线性22-23
  • (二) 人文社科课程的复杂性23-24
  • 1. 多元性23-24
  • 2. 开放性24
  • 3. 整体性24
  • (三) 学习者发展的复杂性24-26
  • 1. 开放性25
  • 2. 整体性25
  • 3. 非线性25-26
  • 4. 自组织性26
  • 四、走向“复杂”的人文社科课程26-39
  • (一) 整体性——人文社科课程的本质要求27-30
  • 1. 整体课程观27-28
  • 2. 整体教学28-29
  • 3. 体验学习29
  • 4. 塑造整体的教师29-30
  • (二) 开放性——人文社科课程构建的前提30-33
  • 1. 开放的课程内容30-31
  • 2. 开放教学31-32
  • 3. 开放的课程评价32-33
  • (三) 非线性——人文社科课程构建的基础33-35
  • 1. 强调课程设计的“问题”性33-34
  • 2. 注重课程目标的生成性34-35
  • 3. 追求课程实施的过程性35
  • (四) 自组织——人文社科课程构建的内动力35-39
  • 1. 对话的课程知识36-37
  • 2. 对话教学37-39
  • 结语39-40
  • 注释40-43
  • 参考文献43-48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教育论文目录48-49
  • 后记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山金,庞青山,赵欣;论素质教育是人文社科课程繁荣的基架[J];吉林教育科学;1999年07期

2 李永珍,郭继志,井西学,王金民,于雷;我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教育;2002年02期

3 成华青;地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韶关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符桂芹;改革中医院校人文社科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职大学报;2004年01期

5 朱明科;伍辉燕;;当代人文社科课程“科学化”取向的弊端[J];教育探索;2009年09期

6 黎东生;;在医学生中开设有关人文社科课程的调查和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年03期

7 田文家;;加强人文社科课程建设 推动舞蹈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J];艺术教育;1998年02期

8 姚黎英;杨帆;许晓晴;王伟;周志尊;;人文社科类课程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03期

9 王志坚;郭起浪;刘联;刘善玖;王建发;;医学院校人文社科课程改革探索[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伍辉燕;;目标模式中几个取向的选择[J];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尚桂;佟月华;;中国大学文化发展的创新路径与教育改革对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南方日报记者 谢苗枫 罗莎;南方科大开学试验田“冰更薄”[N];南方日报;2011年

2 郭照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N];健康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邓凯;尊重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N];光明日报;2003年

4 王议平;高校管理要树立竞争观念[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

5 周天;以公益之心尽力培训乡镇医生[N];消费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倩;设计艺术教育与人文精神[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15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515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a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