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依恋、情绪智力及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新生依恋、情绪智力及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摘要】: 人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自我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我们的心理环境也在改变,适应良好与否就成为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适应可以视为心理健康的表征,适应良好的人,能够在个人需求上获得满足,并与环境间维持和谐的关系,产生快乐和幸福的体验。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提高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 本研究采用问卷方法调查了河北和天津的777名大学新生,研究工具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问卷、能力型情绪智力问卷、简版依恋问卷。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复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情绪智力、新生学校适应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并建构出影响因素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交往适应上最优,学习适应相对较差。 2.方差分析显示,大学新生的性别主效应不显著,专业和开始住校的时间效应显著。具体表现为文科专业学校适应水平优于理科专业,从初中开始住校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水平优于从大学开始住校的新生。 3.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情绪智力呈显著正相关,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情绪智力呈显著正相关,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呈显著正相关。 4.亲子依恋、情绪智力对学校适应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同伴依恋对学校适应没有显著影响。 5.在亲子和同伴依恋模型中,亲子依恋直接影响学校适应,亲子和同伴依恋均通过情绪智力这一中介变量影响学校适应。
【关键词】:大学新生 学校适应 依恋 情绪智力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9
- 1 文献综述9-26
- 1.1 适应及学校适应的理论综述9-15
- 1.1.1 心理学领域中适应的定义9-10
- 1.1.2 本研究中学校适应的概念界定10
- 1.1.3 学校适应的结构及测量10-12
- 1.1.4 影响学校适应的相关因素综述12-15
- 1.2 依恋15-18
- 1.2.1 依恋的理论15-18
- 1.2.2 依恋和学校适应的关系18
- 1.3 情绪智力18-23
- 1.3.1 情绪智力的概念19-20
- 1.3.2 情绪智力的理论20-22
- 1.3.3 情绪智力和适应的关系22-23
- 1.3.4 依恋品质和情绪智力之关系23
- 1.4 问题的提出23-24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4-26
- 1.5.1 研究目的24
- 1.5.2 研究意义24-26
- 2 研究方法26-30
- 2.1 研究对象26
- 2.2 研究工具26-28
- 2.2.1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26
- 2.2.2 依恋问卷26-27
- 2.2.3 情绪智力问卷27-28
- 2.3 研究方法28-29
- 2.4 数据统计分析29-30
- 3 研究结果30-43
- 3.1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特点30-32
- 3.1.1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30
- 3.1.2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多因素方差分析30-32
- 3.2 大学新生亲子和同伴依恋的特点32-36
- 3.2.1 大学新生亲子依恋的特点32-33
- 3.2.2 大学新生同伴依恋的特点33-36
- 3.3 大学新生情绪智力的特点36-38
- 3.3.1 大学新生情绪智力的基本情况36
- 3.3.2 大学新生情绪智力的多因素方差分析36-38
- 3.4 大学新生依恋、情绪智力和学校适应的关系38-43
- 3.4.1 大学新生依恋、情绪智力和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38
- 3.4.2 大学新生依恋、情绪智力和学校适应的复回归分析38-40
- 3.4.3 大学新生依恋、情绪智力和学校适应的关系模型建构40-43
- 4 分析讨论43-49
- 4.1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特点43-44
- 4.1.1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43
- 4.1.2 不同性别的大学新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分析43
- 4.1.3 不同专业的大学新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分析43-44
- 4.1.4 开始住校时间不同的大学新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分析44
- 4.2 大学新生亲子和同伴依恋的特点44-45
- 4.2.1 大学新生亲子依恋的特点44-45
- 4.2.2 大学新生同伴依恋的特点45
- 4.3 大学新生情绪智力的特点45-46
- 4.4 大学新生依恋、情绪智力和学校适应的关系46-48
- 4.4.1 大学新生依恋、情绪智力和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46-47
- 4.4.2 大学新生依恋、情绪智力和学校适应的路径分析47
- 4.4.3 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47-48
- 4.5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48-49
- 5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6
- 附录56-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少游,李波波;大学新生的某些心理矛盾及其调整[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年01期
2 朱士锋;李焕成;;大学新生活 让我欢喜让我忧[J];现代健康人;2001年09期
3 李淑慧;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调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黄邵英;戴红稳;;大学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学习月刊;2007年14期
5 金新利;;试论大学新生养成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6 周红莉;李全彩;;关于大学新生焦虑心理调查[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7年11期
7 葛俊芳;;你的大学[J];视野;2008年19期
8 葛俊芳;;你的大学[J];青年博览;2009年20期
9 庄和美;试论大学新生心理障碍的控制和克服[J];零陵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10 唐柏林;大学新生的挫折心理探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海雁;;雁北师院大学新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2 姚彩琴;;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探析[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赵会春;;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相应教育策略[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魏军妹;王秀娜;;多维IRT模型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数据中的探索性应用[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李晓波;詹丽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李悦;柯本忠;;大学新生的挫折心理分析和应对策略[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李旭珊;卢富荣;;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状况调查研究[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8 张继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经验刍议[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9 张柏华;;大学新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和心理状况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10 徐银儿;陈毓麒;;140例大学新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杨海明;“请客风”侵袭大学新生[N];宁夏日报;2004年
2 汉云;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研报告 新鲜“出炉”[N];大连日报;2009年
3 邱浩 周龙;桂林贫困大学新生获资助[N];农民日报;2009年
4 杨楠;大学新生消费令人忧[N];市场报;2003年
5 朱莎莎;大学新生心有“千千结”[N];浙江日报;2004年
6 记者 周元 实习生 丁雯婕;大学新生最高可贷6000元[N];海南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蔡威;300余万元 助贫困大学新生梦圆“象牙塔”[N];乐山日报;2009年
8 记者 金璐;我市6所高校共录取24342名大学新生[N];金华日报;2009年
9 王国红;河南省内黄县“慈善助学工程”救助贫困大学新生[N];中国社会报;2010年
10 记者 严运涛 通讯员 黄宣 实习生 陈瑜 朱芸霞;卓尔1000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N];湖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丽;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3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4 王江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预期性、发展性及差异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董美英;教育机会均等视阈下重点高校大学生来源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婧;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爽;大学新生分离—个体化与家庭亲密度、学校适应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文华;当代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赵雪;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春江;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佘丹丹;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及适应不良群体的干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黄岩弟;大学新生依恋、情绪智力及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尤小红;理工科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时艳阳;社交自我效能感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薛娟;我国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69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56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