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角度下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10:15
本文关键词:韧性角度下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在校大学生的韧性、应付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特点,并且比较不同韧性个体在应付方式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 本研究利用CD—RISC中文版、压力性事件多维度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某大学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进行测量。根据韧性和压力得分,提出韧性指数概念,将大学生分为高中低韧性个体,对比其在应付方式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求出韧性、压力、应付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进而建立韧性、压力、应付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回归方程,其中韧性、问题解决、求助和自责得分进入回归方程,能够对心理健康起一定的预测作用。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的韧性、压力、应付方式和自测健康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主要体现在一年级同二、三年级的差异上(除压力和合理化不显著外,其余变量均差异显著)。积极变量(韧性、求助、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一年级显著高于二、三年级,消极变量(逃避、幻想)一年级显著低于二、三年级。 2、高、中、低韧性个体在问题解决、幻想两种应付方式和自测健康的各个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韧性指数越高,问题解决得分、心理健康得分和社会健康得分越高,而幻想得分越低。 3、韧性同积极的应付方式(问题解决、求助)呈显著正相关,同消极的应付方式(自责、幻想、逃避、合理化)呈显著负相关。韧性同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呈显著正相关。韧性同压力不存在显著相关。 4、压力同心理健康和自测健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同社会健康相关不显著。积极的应付方式同自测健康的各个维度都呈显著正相关,消极的应付方式同自测健康的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5、韧性、自责、求助和问题解决进入自测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回归方程,能对自测健康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应付方式(自责、求助、问题解决)在韧性对自测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韧性 应付方式 心理健康 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3
- 第1章 文献综述13-28
- 1.1 韧性的文献综述13-19
- 1.1.1 韧性研究的兴起13-14
- 1.1.2 韧性的概念和内涵14-15
- 1.1.3 韧性的作用机制和模型15-17
- 1.1.4 韧性的研究方法17-19
- 1.1.5 大学生韧性的相关研究19
- 1.2 压力的文献综述19-24
- 1.2.1 压力的定义19-20
- 1.2.2 压力的概念模型20-21
- 1.2.3 压力的分类21-22
- 1.2.4 压力的评估22
- 1.2.5 压力与健康的关系22-23
- 1.2.6 压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23-24
- 1.3 应对方式的文献综述24-28
- 1.3.1 应对的内涵24
- 1.3.2 关于应对的理论观点24-25
- 1.3.3 应对策略和方式分类25-26
- 1.3.4 影响应对方式的因素26-27
- 1.3.5 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27-28
- 第2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假设28-30
- 2.1 问题提出28
- 2.2 研究假设28-30
- 第3章 研究方法30-33
- 3.1 被试情况30
- 3.2 研究工具30-32
- 3.2.1 CD—RISC中文版30
- 3.2.2 压力性事件多维度评估量表30-31
- 3.2.3 应付方式问卷31
- 3.2.4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31-32
- 3.3 研究过程32
- 3.4 数据分析32-33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33-45
- 4.1 大学生韧性得分、压力事件得分、应对方式和自测健康的总体情况33-35
- 4.1.1 韧性量表不同维度的得分情况33-34
- 4.1.2 大学生韧性得分、压力事件得分、应对方式和自测健康的总体情况34-35
- 4.2 大学生韧性得分、压力事件得分、应对方式和自测健康的差异情况35-41
- 4.2.1 大学生韧性得分、压力事件得分、应对方式和自测健康的性别差异35-36
- 4.2.2 韧性不同维度的性别差异情况36-37
- 4.2.3 大学生韧性得分、压力事件得分、应对方式和自测健康的年级差异37-38
- 4.2.4 韧性指数的赋值情况38-39
- 4.2.5 不同韧性指数个体应对方式和自测健康的差异比较39-41
- 4.3 大学生韧性、压力、应对方式和自测健康之间的相关分析41-42
- 4.4 大学生韧性、压力、应对方式对自测健康的回归分析42-43
- 4.5 应付方式在韧性对自测健康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的检验43-45
- 第5章 讨论与研究中的不足45-51
- 5.1 讨论45-50
- 5.1.1 大学生韧性、压力、应对方式和自测健康总体情况的讨论45-47
- 5.1.2 大学生韧性、压力、应对方式和自测健康差异比较的讨论47-48
- 5.1.3 大学生韧性、压力、应对方式和自测健康相关分析的讨论48-49
- 5.1.4 大学生韧性、压力、应对方式对自测健康的回归分析的讨论49-50
- 5.2 研究中的不足50-51
- 5.2.1 应对评定的方法学问题50
- 5.2.2 关于取样方面50
- 5.2.3 应用方面50-51
- 第6章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5
- 附录55-57
- 致谢57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想;基于心理韧性的幸福课程实践[D];南昌大学;2011年
2 张丽;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学业水平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郭焱;高职新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677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77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