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乡村教育的错位与乡村建设主体的虚空
本文关键词:试论乡村教育的错位与乡村建设主体的虚空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教育 乡村建设主体 新农村建设 农民工 生活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 乡村生活 教育资源 城市化 城市中心
【摘要】:当前,我国乡村精英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了乡村建设主体的虚空,这种状况部分地是由乡村教育的错位造成的。因此,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我们认为当前的乡村教育不是要培育"适于乡村生活的人"而是要致力于建设一种新的乡村生活方式,如是方能摆脱乡村建设主体空虚化的困境。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乡村教育 乡村建设主体 新农村建设 农民工 生活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 乡村生活 教育资源 城市化 城市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青年项目“大学生就业中的责任分担研究”(项目编号:08JC880019)系列成果之一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农民是农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理所当然地是建设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然而,当前我国农民包括他们的后辈们都处于一种急欲摆脱农民的身份、脱离农村生活、抛弃农业劳作的状态,农村的建设主体正在走向虚空。从教育学的视角分析,乡村建设主体的虚空部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行知的故事[J];安徽教育;1981年08期
2 胡福星 ,杨鑫辉;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J];江西教育;1981年09期
3 戴自俺 ,楼化篷;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我见[J];江淮论坛;1981年06期
4 戴自俺;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陶行知研究资料的参考书目整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5 张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纪念先生诞辰九十周年而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6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展览》在宁展出[J];江苏教育;1981年04期
7 吴贻芳;;纪念陶行知 学习陶行知——在江苏省陶行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J];江苏教育;1981年11期
8 张文郁;;陶行知传略[J];晋阳学刊;1981年05期
9 仲兰惃 ,晋启生;陶行知年谱[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10 唐淑;中国农村幼教事业的开拓者—陶行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梦渔;程星炜;;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搞好农村教育改革[A];学陶师陶 贵在实践——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二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6年
2 荆世华;;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探索与思考[A];'96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梁承哲;;以陶为师 加强师德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4 乔光文;;以陶为师 提高农村教育工作者的素质[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5 冯毅;;在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6 郭笙;;重视师范教育 改革师范教育——简论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7 杨伯予;;以陶为师,端正党风,重视教育,振兴中华[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8 赵淑戡;;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浅论[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89年
9 刘辉汉;;寻觅乡村教育的曙光——前元庄实验学校整体改革实验报告[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89年
10 侯怀银;;论陶行知关于教育民主化理论与实践[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京晓庄学院成立[N];光明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俞巧云 徐苏 本报通讯员 蒋海鸥;杨瑞清扎根乡村教育的心迹[N];新华日报;2000年
3 本期《焦点论坛》主持人 李庆英 特邀嘉宾 宋恩荣 张海英 周逸先;三人行:走向平民[N];北京日报;2001年
4 记者 乔虹;NGO关注“贫困中的贫困”[N];中国妇女报;2001年
5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调查组;擎着理想的火把点燃人生[N];光明日报;2001年
6 李秀蓉;现代农业需要高素质农民[N];中华合作时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龚永泉;乡村教师的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01年
8 本报评论员;农村教育需要“愚公”精神[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刘云杉;一个人的战争[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王培峰 韩志玲;“乡村教师考试进城”之忧[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崔玉婷;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闫引堂;国家与教师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济洲;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在全;民国福建乡村建设运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袁方成;财政短缺下的乡村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肖如平;民国时期保学在江西推行的历史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红婷;社会变迁中的乡村小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涂雪峰;陶行知社会改造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静;乡村教育中的文化使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高立新;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周游;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城乡教育生态性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琦;晏阳初乡村教育实践的现代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R,
本文编号:678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78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