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学生交互体系的构建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学生交互体系的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课程 课程实施 主体性 交互体系 学习者 实施过程 中学生 学习内容 学习共同体 教师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不是由教师教授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主要是发展具有文化交互意义的、个性化的自由学习者,其交互体系可以从主体、学习内容与时间三个方面进行建构。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 课程实施 主体性 交互体系 学习者 实施过程 中学生 学习内容 学习共同体 教师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在网络上信息交流的频繁,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主体的学生,逐步突破时空限制,形成学习共同体。他们作为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公共的学习环境中,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通过会话、协作、反思和适应等活动,建构着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知识脉络的动态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举忠,张敬环,任瑞仙;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情感交流[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陈静;;社会交互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年05期
3 易凌云,王颖;网络学习中学习者自我交互的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年01期
4 孔鲲鹏;杨玉宝;;概念图促进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的应用[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钟志贤;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6 邓治文;论文化认同的机制与取向[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茵;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特点以及归因分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廖小平;论伦理关系的代际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彭勇;;基于体育隐蔽课程的多元文化传递价值认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魏伟;STS教育的文化整合战略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 梁运佳;从多元文化视角审视学前教育课程内容[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蔡澄;邰启扬;吴承红;;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业不良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阎平;关于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03期
8 刘喜珍;;老龄道德资源初探[J];道德与文明;2006年04期
9 文丽萍;;从外烁到内塑:前喻文化背景下教师权威的转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谭敬德;陈清;;网络学习社区组成要素分析及其对NLC设计构建的意义[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加书;;试论电子信息技术进步对道德传播的影响[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雷东霞;;从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角看当代普通高校民族音乐鉴赏课[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罗琴;;中美音乐课程标准比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男星;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焕章;中小学引入职业活动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刘继荣;高等学校合并重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t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安徽大学;2002年
2 王晓梅;对当代教育思想的比较与我国教育发展的构想[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3 蔡燕;论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慧莲;重新审视基础教育学生评价改革——从社会学研究视角出发[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秀坤;传统与现代性的消长——论中国近代留学生的现代性特质[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唐锡海;校本课程中的学校特色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兴春;普通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8 齐素泓;我国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整合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夏雄峰;当代文化变迁与作文命题的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万劲;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及高校德育的导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梁林梅,焦建利;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2 刘凡丰;网络教育的四种交互及交互作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3 袁维新;概念图:一种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J];学科教育;2004年02期
4 王海燕;网络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05年03期
5 吴爱锐,左明章;浅谈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2期
6 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09期
7 王东风;文化认同机制假说与外来概念引进[J];中国翻译;200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辉;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大林;泰国课程研究中心介绍(续)[J];课程.教材.教法;1984年01期
2 马多斯;蒋品相;;美国的教育评定和教师专业责任制[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6年04期
3 李有发;课程评价与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88年06期
4 刘恩山;;澳大利亚中学生物教学中的考试与考核[J];生物学通报;1988年05期
5 陈侠;再谈课程原理[J];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04期
6 张博;幼儿教育课程模式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7 黄海旺;面向21世纪的日本初中课程改革[J];教育学报;1990年02期
8 SWAPNA BORAH;王振国;姜向东;;远距离教育(一)[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0年01期
9 孟志坚;课程研究论[J];中国远程教育;1992年10期
10 赵伟礼;把德育贯穿于整个课程系统[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林;;挑战自我 适应超越——关于小教大专如何应对新课改的思考[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2 阎鸿森;;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意见[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胡平;;摭谈新课程与学校发展[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4 杨文林;;浅谈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C];2002年
5 李俐;吴颃琛;;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构建“培养现代人”的教育新体系——无锡市实验幼儿园“生活·学习·做人”课程[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6 陈婕平;;发现、调整、合作——“生活、学习、做人”课程实施的新策略[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7 高蕾;;幼儿园多元化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A];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考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于素云;;基于“双元制”教育技术职业技能培养的探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廖显颍;;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与时代俱进,与“课程”同行[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龙丽嫦;;农村区域性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分析与发展探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骞;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记者 李建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启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记者 焦新;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心盟;多媒体教室[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记者 朱振岳;像抓“两基”那样抓教育信息化[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刘微;信息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孙鹤娟;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依赖教育[N];吉林日报;2000年
9 记者 王娜梅;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N];人民日报;2000年
10 记者 苏军;研究性学习列高中课程[N];文汇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周海涛;走向创新时代的大学课程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杨中枢;学校课程管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朱彩兰;文化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朝辉;从管理走向领导[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荣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岳刚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牧华;生态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品杉;“研究性学习”的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3 郑晓梅;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张艳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流变及大学体育课程演进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魏斌;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文化哲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竭艳丽;台湾、内地九年一贯数学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崔贵爱;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模式的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宇;我国初中综合课程实施现状与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杜晓敏;化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679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79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