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社会交往目标的中介作用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社会交往目标的中介作用
【摘要】:以593名初高中学生为被试,用问卷法考察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并探讨同伴依恋与交往目标、友谊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生同伴依恋可分为安全型、专注型、回避型和恐惧型,它们在中学生群体中的比例分别为34.5%、23.8%、22.1%和19.6%;(2)中学生同伴依恋的年级、性别差异显著:依恋焦虑初二显著高于高一,依恋回避初一显著高于初二、高一和高二;男生依恋焦虑显著低于女生,依恋回避显著高于女生;(3)不同依恋类型中学生交往目标、友谊质量差异显著;(4)交往目标中的帮助与支持、亲密性在同伴依恋和总体友谊质量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
【关键词】: 同伴依恋 交往目标 友谊质量 中学生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XLx001)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问题提出早期依恋研究主要探讨亲子依恋;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生命全程依恋观和多重依恋说[1]的兴起,学者们日益关注个体与其他重要他人的依恋关系。同伴依恋作为个体和朋友间的情感联结,强调互惠、平等,相互提供安全基地,满足亲密感需要。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自我意识高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孟庆东;雷雳;马利艳;;青少年的依恋与“网恋”的关系[J];心理研究;2009年02期
2 芦炎;张月娟;;初中生抑郁与依恋、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1期
3 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2期
4 梁凌寒;侯志瑾;田璐;;北京市青少年对父亲、母亲及同伴的依恋及其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林佩;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高中生恋爱关系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2 肖登科;男同性爱者情感同一性的个案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雯;初中生心理虐待阳性者的心理健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伟东;初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性心理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5 宋海荣;青少年依恋、自尊及其二者关系的发展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华;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琚晓燕;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8 芦炎;初中生抑郁症状与依恋、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俏;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江小燕;大学生依恋关系与生涯发展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泓,林崇德;青少年的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2期
2 邹泓,周晖,周燕;中学生友谊、友谊质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刘海娇;;青少年友谊质量的研究概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4 于海琴,周宗奎;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4期
5 刘在花,张承芬;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问题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李骊;;友谊质量、师生关系对初中农村儿童心理安全感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8年05期
7 王英春;邹泓;;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类型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2期
8 王行;;友谊质量与小学生社交退缩行为的相关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魏萍;;南阳市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范兴华,方晓义;大学生友谊质量量表中文版信度与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运;陈会昌;;青少年特质性情感、朋友冲突解决策略与友谊质量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莫书亮;段蕾;金琼;孙葵;;小学生的友谊质量:社会交往技能、心理理论和语言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海娇;张文新;Doran C.French;田录梅;;青少年亲子依恋、友谊质量与内化问题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赵冬艳;王争艳;雷雳;;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的自主性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陈呈超;毕重增;;中学生同伴关系对自信水平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张琳琳;陈会昌;;儿童2岁时的依恋类型和抑制性特征对其11、14岁友谊质量的预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赵冬艳;王争艳;雷雳;;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的自主性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黄磊;吴怡然;王耘;;高中生学校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朱婷婷;;童年中期社交退缩类型与友谊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曾玉;张文新;田录梅;王姝琼;;青少年害羞-敏感与同伴侵害的关系:积极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在花;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赵冬梅;童年中期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史朝霞;青少年依恋发展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凤莲;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谭静;儿童友谊、同伴接纳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朱瑜;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同伴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韩菁;人格、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同伴依恋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7年
8 张瑞;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社交退缩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李骊;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学校动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国花;农村青少年社会适应性与家庭功能、友谊质量、学业成绩的关系[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85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8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