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理科问题解决中的多重表征模型及其教学价值

发布时间:2017-08-17 21:19

  本文关键词:理科问题解决中的多重表征模型及其教学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多重表征模型 宏观表征 微观表征 符号表征


【摘要】:从现有研究状况来看,心理学领域的问题解决研究和学科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研究之间仍然缺乏有机结合。以表征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指出了约翰斯顿所提出的表征类型和化学三角形的缺陷;依据表征对象的空间尺度和抽象程度,修正并扩展了表征类型的概念和关系;依据认知的深刻程度建立了多重表征模型;深入阐述了该模型的结构、特征及其教学价值。多重表征模型可以较好地阐释学习的过程并指导教学实践,是构建认知理论和理科学科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关键词】多重表征模型 宏观表征 微观表征 符号表征
【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多重表征的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为:C-a/2006/01/016)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一、引言自20世纪70年代起,“问题解决”研究就开始显现出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的重要特点。正如克尔帕特瑞克(J.Kilpatrick)教授所言:“在整个教育史中很少有这样的课题能同时引起研究者和实践者如此的关注”,而“问题解决”却正是这样一个例外。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树森;王文莲;张晓灵;;多重表征——建构主义物理教学的新思路[J];物理通报;2008年02期

2 白琼英,李红;0 1.5岁婴儿表征能力的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朱万喜;儿童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韩曦;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读叶圣陶的小说《低能儿》的启示[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刘珍;;关注早期教育——0-3岁婴儿的潜能开发[J];才智;2011年02期

5 杨静;;儿童的依恋行为剖析与科学重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6期

6 唐爽;张远丽;;浅谈婴儿爬行动作的发展[J];当代学前教育;2009年01期

7 李传英;李姗泽;;影响5岁幼儿有意说谎的因素及教育对策思考[J];中国德育;2008年03期

8 魏锦虹;低龄儿童词义理解度的发展及其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鲍秀兰;郑毅;孙淑英;王惠珊;王丹华;李月萍;黄小娜;;0~3岁早期综合干预培养婴幼儿健全人格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07期

10 罗宏;李晓霞;白萍;;2种添加配方奶的喂养方式对新生儿乳头错觉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卫兰;;儿童语言发展与评价[A];儿童营养保健高级培训班资料[C];2005年

2 王向阳;曹学舰;;基于婴儿心理的玩具设计[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3 李艳;田蕴;李月恩;;婴幼儿图书装帧的人性化设计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2 胡克祖;3~6岁幼儿好奇心结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4 王娥蕊;3~9岁儿童自信心结构、发展特点及教育促进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凌;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及其与母婴依恋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丹;3~5岁幼儿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鹏;3岁、5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陈英;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何媛;儿童行为“失范”情境中的教师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吴树玉;儿童玩具的艺术教育功能[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张悦歆;视力残疾儿童视功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新探[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秀玲;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8 朱晓红;幼儿美术审美偏爱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敏;空间关系相似性对幼儿符号表征的影响作用[D];河南大学;2006年

10 成莉;幼儿情绪社会化的家长内隐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志杰,黄希庭;自传记忆的出现及早期发展[J];心理学动态;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怡纳;王祖浩;;基于MAS问题编码的化学知识多重表征研究[J];化学教学;2008年03期

2 李萍;;促进学生形成微观化学概念的策略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36期

3 黄婕;中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调查研究[J];山东教育;2005年Z2期

4 陈秀泉;;柳州青年流行语方言特征及社会心理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12期

5 麦裕华;;微观表征视角下的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科书插图评价[J];化学教育;2011年03期

6 李恒威;黄华新;;表征与认知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徐建平;;汉字键盘输入技能认知学习过程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8 高敬 ,张海;中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J];山东教育;2004年Z2期

9 黄婕;;化学学习中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培养策略[J];山东教育;2006年14期

10 赵东旺;;重视化学教学“三重表征”,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铭姝;汪飞;宋晓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镍酸锂的表征与分解动力学[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赵铭姝;汪飞;宋晓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镍酸锂的表征与分解动力学[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3 陈永涛;;铁基材料的冲击相变与“反常”层裂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9年版)[C];2010年

4 刘辉;黄自元;费敏锐;;基于DSP的扫描探针显微镜中压电陶瓷管非线性校正技术及其实现[A];全国冶金企业计控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姚杰;尤宏;Kyung Shik Yang;Jong Shik Chung;;涂敷TiO_2/Ti金属丝网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活性黑5染料的电化学和光助电化学降解[A];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朱崇兵;金保升;李锋;;燃煤烟气不同组分对V_2O_5-WO_3-TiO_2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徐浩;史大卓;殷惠军;张京春;陈可冀;;“瘀毒致变”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假说的提出与临床意义[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8 王丽娜;李刚强;魏杰;;UV皮革涂饰剂与皮革表观性能[A];2006中国科协年会——数字成像技术及影像材料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丽娜;李刚强;魏杰;;UV皮革涂饰剂与皮革表观性能[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吴慧坚;;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理论实践意义辨析——以林语堂译《记承天寺夜游》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杨健;“世界正为之而改变”[N];人民日报;2001年

2 谭宗颖;小纳米 大机会[N];人民日报;2004年

3 羽中 秦涛;向.com撒网[N];计算机世界;2000年

4 白春礼;纳米科技,,启动新的产业革命[N];经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新兵;数形结合的解题研究:表征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雪梅;中学向量课程与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任红艳;化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亮;纳米铝粉活性评判方法的建立及其额外储能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怡纳;基于MAS问题编码的化学三重知识表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琪;聚酰胺6/蒙脱土纳米纤维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3 张敏;空间关系相似性对幼儿符号表征的影响作用[D];河南大学;2006年

4 纪新慧;高中生化学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海燕;化学用语学习中的“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三重表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朱孝斌;学优生与学困生解决化学平衡问题差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婕;“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洁;改性蒙脱土吸附脱硫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9 何建荣;基于环境扫描电镜的藏药微观表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严惠芬;化学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91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91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f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