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太学与太学生运动
本文关键词:东汉太学与太学生运动
【摘要】:东汉时期,统治者大力提倡经学教育,儒学思想通过政治、教育和礼仪等方式在民间广泛传播,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风俗习惯。在这一过程中,太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太学作为官办最高学府,不仅对儒学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东汉初年,百废待兴,社会秩序亟待稳定。此时,儒家思想经过西汉政权的提倡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为东汉太学的兴建奠定了思想基础;西汉太学的创立和发展为东汉太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光武帝认为儒学对维护大一统国家的统治秩序是有利的,大力提倡经学教育,兴建太学,为国家培养治理人才,太学进入发展的鼎盛期。此后,太学随政治的风云变幻而时兴时衰,其兴衰被视为政治清明与否的标尺。 要保证教学质量,需要严格的管理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太学在教学和管理上有严格的制度,对博士的选用要求很高,以保证师资力量。太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儒家经典,通过学习儒经,可以使太学生掌握必要的治国本领,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经学也使太学生对儒家理想人格和政治理想产生了自觉追求。太学作为荟萃儒学精英的教育和学术机构,被人们视为兴教化的象征。国家的一些重要礼仪,如养老礼、射礼都有太学参与,这充分体现了太学教化之宫的地位,并引领了社会上崇礼之风的形成。 太学设立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以儒家思想武装起来的后备官僚队伍。养士和选士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当选官制度正常运行时,太学才能正常发展。东汉中后期,政治逐渐腐败,仕途阻塞,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及太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试图以舆论影响政治,他们的努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当作为教化主体的皇帝失去了以身体道的精神时,儒学彻底丧失了赖以存在的政治根基。太学生运动被残酷镇压,东汉政权也随之失去了社会基础,不久即告覆亡。儒家思想从此衰微,玄学思想兴起。 太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治理人才,普及了儒家思想。此后,太学制度又延续了一千多年,成为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太学 太学生 教化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529;K23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0
- 第一章 东汉太学的兴建和发展10-14
- (一) 太学兴建的历史渊源10-11
- (二) 东汉太学的兴建和发展11-14
- 第二章 太学的教学和管理14-26
- (一) 博士的管理14-16
- (二) 太学生入学标准的演变16-18
- (三) 太学与经学18-22
- (四) 太学中的教学方式22-23
- (五) 太学生的出路23-26
- 第三章 太学与教化的关系26-31
- (一) 太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26-27
- (二) 太学被视为兴教化的象征27-31
- 第四章 太学与太学生运动31-40
- (一) 博士参与政治的主要途径32-33
- (二) 太学生参政议政的主要途径33-34
- (三) 从太学生运动看儒学对政治的影响34-40
- 结语40-41
- 附录41-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明安;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散论[J];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2 侯志军;;中国古人如何上“大学”[J];教育;2007年05期
3 边勃;;两宋太学制度与太学生的参政活动[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4 刘广明;朱新荣;;浅析中国当代大学的遗传基因——兼谈中国太学和中世纪大学的差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高英杰;;靖康学潮原因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郭令吾;;汉代的太学及其教学方法[J];人民教育;1983年07期
7 丘菊贤;东汉“太学”概论[J];中州学刊;1985年05期
8 刘凌;论汉代的高等教育—太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9 蔡玉莲;章小谦;;“学生”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宋润芳;;洛阳太学的经学研究与传播[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幼雄;;宋代泉州北山·龙·普度与教化[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3 郁龙余;;四夷馆[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郑永华;;清代推行教化与治理民间教门之关系试探[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5 郭晨虹;;南宋时期太学生伏阙上书活动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林淳英;李存晰;;北京大学校史溯源问题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7 王阳安;;董仲舒“教化”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释圣富;;坚持正确信仰 扫除邪恶势力——试从佛教徒如何“教化社会、净化人心”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A];反邪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反邪教协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陈桂生;;“教”的辨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刘怡;;试析“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教化”的认识模式[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青岛艺术学校 胡修江;顺“性情”还是尊“教化”[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胡乐乐;规训与教化:教育的现代性审视[N];中国教师报;2005年
3 田垣;儒教争鸣举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袁东海;把IT卖场变成IT商场[N];电脑商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乔明亮 本报通讯员 王奠邑 王二明;东鲁“五老”教化乡俗民风[N];山西日报;2007年
6 曹影;教化的意蕴[N];光明日报;2004年
7 张亚清;“党锢”中士人的风采[N];闽南日报;2008年
8 王继祖;郭泰—东汉太学生领袖[N];太原日报;2007年
9 吴建平 ;帝王戏“教化”了什么[N];浙江日报;2005年
10 张建平;为了教化的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海滢;明代山东教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勇;知识、教化与欲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铁芳;生命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曹影;德育职能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多旭;教化与工夫[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闫春梅;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世宏;知识,,传承与教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云知;李绿园的创作观念及其《歧路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锋;狄尔泰教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惠霞;东汉太学与太学生运动[D];郑州大学;2009年
2 王刘琦;宋代太学生参政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熊金;明初教化剧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4 范正娥;两汉太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金建红;教化与诠释学:论伽达默尔的教化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曹杉;玛格丽特和亨利——教化与被教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赵肖楠;汉代太学教育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莹晖;论现代学校的精神气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秦小健;汉代太学教学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罗容海;现代教育视野下的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310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731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