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的后现代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全纳教育的后现代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后现代主义 全纳教育 后现代性 思维方式 现代社会 同一性 全体儿童 基本特征 特殊教育 合作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当代一股重要的文化潮流,具有广泛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全纳教育就深受其影响。全纳教育具有后现代主义多元、感性、合作、开放等优点,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实践全纳教育的过程中,各国和各地区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土壤,通过过滤机制进行批判地吸收,而且更应该通过交替的解构和重构,对全纳教育进行不断地完善。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全纳教育 后现代性 思维方式 现代社会 同一性 全体儿童 基本特征 特殊教育 合作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全纳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教育思潮,由于视阈不同,人们对其内涵的认识也存在着差异。笔者试图从全纳教育的后现代性分析入手,剖析全纳教育的内在特征。一、后现代主义及其基本特征综合来看,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主要用以指称西方后工业社会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学艺术新术语辞典》选载[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6期
2 T.斯特朗 ,陈胜华;评《阿尔都塞的著作: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07期
3 F.吕泽尔 ,王彤译;时间意味着期限——与J.陶贝斯的对话[J];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08期
4 章利国;关于文艺创新浪潮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5 谷中良;后现代主义美术初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6 Ch.伯格 ,吴芬;艺术的消失:后现代主义争论在美国[J];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07期
7 邢小利;;关于通俗文艺的几点考察与设想[J];唐都学刊;1988年03期
8 孔海立;;从新批评派到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二十世纪美国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回顾(一)[J];探索与争鸣;1988年03期
9 辛潮;;20世纪西方小说的内在文化逻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10 刘斯翰;;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主义——迟轲教授答客问[J];学术研究;198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杨乃乔;;从文化冲突到后殖民主义消解[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栾昌大;;世纪末的困惑——跨世纪五大艺术学问题的思考(论纲)[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李鸿雁;;历史的选择——新时期引入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衡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沈蒲生;张楠;;跨世纪建筑发展展望[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秦敬民;;后现代医学文化中医患关系的道德论衡[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赵笑洁;;后现代美学思潮对博物馆的影响[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9 李准;;探讨建筑风格 重视城市美学(稿) 北京市在城市规划方面建筑风格和城市美学问题的汇报[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一)[C];2000年
10 栗华;焦明甲;;新时期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历史命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启能;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N];光明日报;2000年
2 朱晖;全球化与后现代[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张翔;迷失于话语与历史之间的“后现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4 宁逸;跨东西方文化语境的学术阐释[N];文艺报;2000年
5 赵稀方;现代性的追寻与反省[N];学习时报;2000年
6 胡亚敏;詹姆逊: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马海良;评陈永国教授《文化的政治阐释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周瓒;女性主义:“真正的我”的经验?[N];中国妇女报;2001年
9 王一川 梁刚;辩证批判与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10 唐汉;微妙的后现代谋杀[N];科学时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2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德荣;老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齐爱国;人文生态的理想[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5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陈正伟;后现代法学视角下的ADR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胡长栓;怀疑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高玉平;道德客观性的证明[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建维;为了所有人的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玲玲;中美全纳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小波;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俊;英国全纳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牟玉杰;丹麦特殊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6 阚丽;加拿大特殊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朝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化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程华云;知识及其社会功能——对默顿和利奥塔二者科技知识观的比较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9 吴国珍;断裂的飞翔——海子论[D];安徽大学;2004年
10 施小萍;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影改编[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33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733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