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分组讨论中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师浸入模式假定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5 19:24

  本文关键词:分组讨论中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师浸入模式假定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本主义 分组讨论 教师浸入模式 教师辅导模式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派,相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而言,号称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人格,认为理想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智、情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本主义思想在语言教育的应用表现为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这一理念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教学重点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分组讨论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分组讨论,作为分组活动的一种,目的在于使学生进行更多的目的语实际交流与运用,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小组讨论教学中,教师为了不干扰学生讨论,很少对小组讨论进行指导,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教师应该成为活跃的小组讨论成员”相悖,因而小组讨论的实施情况常常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教师无法有效控制课堂、学生缺乏教师帮助、学生缺乏参与热情、小组成员涣散、中文过多、对话经常偏题等。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大多与教师是否参与课堂讨论有关。基于这一认识,针对现在的教师指导模式,作者从人本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种模式假定——教师浸入模式,即教师参与到分组讨论中,去引导、鼓励、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本文旨在研究此模式应用于分组讨论中,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以及教师浸入分组讨论的程度。 研究于2007年秋季学期在西南财经大学进行,50名大二学生参与了这次研究,其中大部分为金融专业学生。收集数据的途径主要包括现场录音、调查问卷和访谈。通过对所收集数据的数理分析与规范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教师浸入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害羞、不自信的学生;(2)教师浸入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3)教师浸入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教师浸入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5)教师部分浸入到学生的讨论中,能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自由发挥。
【关键词】:人本主义 分组讨论 教师浸入模式 教师辅导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31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7
  • 2.1 Humanistic Psychology13-21
  • 2.1.1 An Overview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13-15
  • 2.1.2 Humanistic Psychology Applied to Education15-21
  • 2.1.2.1 The Teacher’s Role in a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Environment17-18
  • 2.1.2.2 Rogers’Ten Guidelines for Facilitating a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Environment18-21
  • 2.2 Output Hypothesis21-24
  • 2.3 Negotiation of Meaning24-27
  • Chapter Three Two Models on Group Discussion27-33
  • 3.1 The Present Teacher-instructing Model27-28
  • 3.2 Problems of the Present Teacher-instructing Model28-30
  • 3.3 An Assumption of Teacher-immersed Model30-33
  •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33-39
  • 4.1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33
  • 4.2 Research Questions33
  • 4.3 Subjects33-34
  • 4.4 Project Design34-35
  • 4.5 Materials35
  • 4.6 Task Types35-36
  • 4.7 Instruments36-39
  • 4.7.1 Live Recording36-38
  • 4.7.2 Questionnaire38
  • 4.7.3 Interview38-39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s39-64
  • 5.1 Results39-50
  • 5.1.1 Analysis of the Live Recording39-44
  • 5.1.1.1 Number of C-units Produced39-42
  • 5.1.1.2 Number of Negotiation Moves42-44
  • 5.1.2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44-48
  • 5.1.3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48-50
  • 5.2 Discussion50-64
  • 5.2.1 Impacts of ATIM on Students’Participation50-55
  • 5.2.2 Impacts of ATIM on Students’Communicative Competence55-57
  • 5.2.3 Impacts of ATIM on Students’Interest57-60
  • 5.2.4 Impacts of ATIM on Students’Self-confidence60-61
  • 5.2.5 Degree to Which the Teacher Immerses in Group Discussion61-64
  • Chapter Six Conclusion64-68
  • 6.1 Major Findings64-65
  • 6.2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65-66
  • 6.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66-68
  • Bibliography68-73
  • APPENDIX Ⅰ TASKS FOR DISCUSSION73-75
  • APPENDIX Ⅱ TRANSCRIPTIONS75-89
  • APPENDIX Ⅲ QUESTIONNAIRE89-93
  • APPENDIX Ⅳ INTERVIEW QUESTIONS93-94
  • Acknowledgements94-95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保傧;;“人本主义”逻辑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2 张潇潇;贾芳;;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研究[J];才智;2011年18期

3 赵文山;;试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陈蓉;;19世纪科学发展与近代理性主义衰落[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王雅琼;;论余华小说对死亡主题的现代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6 季国清;;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化在中国悄然兴起[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9年05期

7 王大贤;;人的本质的落实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回归[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陆琼;;从人本主义看旅游需求[J];大众心理学;2006年07期

9 雒少锋;;终极关切:存在论对爱的诠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刘懿;;构建教师自主发展的人本主义教研范式——以英语学科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万禄;来仪;;论生态建设之社会基础[A];生态环境与民族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陈章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释义[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3 缪建新;;读者至上 服务为本——张家港图书馆人本思维的实践[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张慧萍;;关于高校图书馆建筑体现人本观念的思考[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袁媛;王磊;;关注位于边缘的城市贫困人口——小康社会城市规划人本主义的再定位[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6 段娅;;论社会学批评的人本主义——评析戈德曼和齐马对社会学批评的发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绍增;;园林·科技·人——关于园林的几个深层问题的思考[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2006年

8 黄楠森;;论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惠芳;;时空的“对话”——由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观思考当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周薇雯;花洁;;网络环境下语文课程新型学习模式的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希贤;科学判断时代发展方位 建设人本主义的新文化[N];学习时报;2011年

2 陆而启;从三方面体现人本主义检察理念[N];检察日报;2004年

3 一枚;卫浴体现人本主义[N];温州日报;2005年

4 王政;开启人本主义精神的商业价值[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5 陶传友 窦爱兰;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何区别[N];解放军报;2006年

6 龙世华;芙蓉王 彰显“人本主义”时代色彩[N];经理日报;2006年

7 韩少功;一个人本主义者的生态观[N];深圳商报;2007年

8 刘磊;员工援助项目: 企业对员工的人本主义关怀[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

9 薛西英;论西部大开发的人本主义战略[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陈军科;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N];浙江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Florida Khumbo Banda(丽达);马拉维杜马西学院远程教育学习支持系统研究:对变革的启示[D];西南大学;2012年

2 苗爱芳;分歧之辩: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D];苏州大学;2009年

3 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4 刘玉龙;中国近现代医疗建筑的演进[D];清华大学;2006年

5 王升;基于人本效用理论的交通资源配置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王辉;迷恋与拒抗下的孤独守望[D];河南大学;2005年

7 刘方现;欧美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阐释:百年轨迹寻踪[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晓杰;马克思休闲思想及中国休闲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祁永芳;新时期文艺学研究与自然科学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丹莎;师生课堂有效交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及其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寒松;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峙与融合[D];吉林大学;2004年

3 张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班化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秦冬捷;分组讨论中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师浸入模式假定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柯艺;英语口语课堂上的学生消极参与及其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晓雯;人本主义理念下的社区矫正[D];复旦大学;2009年

7 王玉琦;从爱到“创造性的爱”[D];吉林大学;2007年

8 秦冬捷;分组讨论中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师浸入模式假定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9 赵剑;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内部制衡理论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10 刘先进;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社会的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19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919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9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