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
【摘要】: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与父母的心理分离是个体成长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大学生的心理分离水平及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学校适应水平。 本研究在郑州、开封、成都、广州选取800名大学生作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要求学生报告自己与父母心理分离的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自己在大学的适应状况,探讨大学生心理分离、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分别采用Hoffman的心理分离量表(PSI)、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ollege Student Adaptability Inventory)和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龚艺华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研究发现: (1)大学生与父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水平显著高于与母亲的分离水平。男生与父亲的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和与母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2)大学生学校适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在环境适应与学习适应上女生明显好于男生;大一学生的环境总体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的职业选择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3)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相关显著。大学生学校适应与父母态度独立、情感独立有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冲突独立有显著正相关。 (4)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相关显著。大学生学校适应与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父母教养方式有显著正相关,与专制型、忽视型、溺爱型有显著负相关。 (5)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心理分离对学校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 (6)父母教养方式在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分离 学校适应 父母教养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44.2;G7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前言8-9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9-23
- 1.1 心理分离9-17
- 1.1.1 心理分离的界定9-10
- 1.1.2 心理分离的理论10-11
- 1.1.3 心理分离的测量11-15
- 1.1.4 心理分离的研究现状15-17
- 1.2 关于学校适应的研究17-19
- 1.2.1 学校适应的内容17
- 1.2.2 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因素17-19
- 1.3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19-20
- 1.4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关系研究回顾20-23
- 1.4.1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20-22
- 1.4.2 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22-23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23-24
- 2.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23
- 2.2 研究意义23-24
- 2.2.1 理论意义23-24
- 2.2.2 实践意义24
- 2.3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和研究假设24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24-26
- 3.1 研究对象24-25
- 3.2 研究工具25-26
- 3.2.1 《心理分离量表》25
- 3.2.2 大学生适应量表25
- 3.2.3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25-26
- 3.3 统计方法26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26-39
- 4.1 大学生心理分离的基本状况26-28
- 4.1.1 大学生与父亲和母亲心理分离的差异比较26-27
- 4.1.2 大学生心理分离的性别差异27-28
- 4.2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基本状况28-30
- 4.3 大学生心理分离、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30-32
- 4.3.1 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30-31
- 4.3.2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31-32
- 4.4 大学生心理分离对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32-33
- 4.5 父母教养方式在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之间的调节作用33-39
- 第五部分 分析讨论39-46
- 5.1 大学生与父母心理分离的情况39-41
- 5.1.1 大学生与父亲和母亲心理分离的差异39-40
- 5.1.2 大学生与父母心理分离的性别差异40-41
- 5.2 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41
- 5.3 大学生心理分离、父母教养方式、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探讨41-43
- 5.3.1 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关系探讨41-42
- 5.3.2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学校适应关系探讨42-43
- 5.4 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探讨43
- 5.5 父母教养方式在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间的调节作用探讨43-45
- 5.6 意见和建议45-46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46-49
- 6.1 研究结论46-47
- 6.2 研究创新47
- 6.3 研究不足47-48
- 6.4 研究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4
- 外文类49-52
- 中文类52-54
- 附录54-59
- 后记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南俊;;无臂大学生传奇:命运绝地奋起“握住未来的脚”[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0年05期
2 张慧芳;从大学生的心理演变趋势探讨品德教育的一般规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3 吴鲁平;;大学生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心理冲突与心理调适[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8年06期
4 鄂洁;;我的大学生活——鄂洁自述[J];体育博览;1994年04期
5 ;答案专页[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02年05期
6 孙小燕;网络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霍彩芳;浅析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7期
8 覃晓炜;;自己的东西要握紧[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07期
9 梁如云;;地处偏僻的山旮旯[J];安徽文学;2006年10期
10 施福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煜;;华中建设大学生活片断[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秦瑜;;《完美大学生活丛书》选题策划[A];图书选题策划报告——第五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6年
3 周玲;李雄鹰;;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应对[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智仁勇;;华中建设大学生活剪影[A];老兵话当年(第三辑)[C];2002年
5 包卫;陈会昌;瞿建国;;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差的心理分析与调适对策[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俞亦峰;;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研究[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朱天麟;;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一项创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8 傅彩云;;保持愉快情绪 提高大学生活质量[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玉s
本文编号:992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99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