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研究的本土视角
本文关键词:农村体育研究的本土视角 出处:《体育学刊》201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前农村体育的研究较多关注对象和内容,而疏于反省研究的方法和视角。通过对农村体育中的"近经验"与"远经验"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分析,从"远经验"的想象与"近经验"的现实差距,探求当前研究中本土视角的必要性;并以当前农村体育的本土研究成果说明其可行性;认为要全面地审视与把握农村体育,在参照西方社会学方法理论以及秉持现代体育的立场之外,还应该持有本土的视角;并由此提出了农村体育本土化研究的策略:扎根于本土的立场、倚重本土研究的方法。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07BTY025)
【分类号】:G520
【正文快照】: 当前政府对农村问题的关切,促成了学术界对农村体育研究的关注,并取得了不少学术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对农村体育的调查与对策研究等,这有助于指导农村体育的开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没有差别地看待农村体育,尤其是各地域的农村本土现实,完全以现代体育的视角审视,以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罗湘林;;对一个村落体育的考察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6年04期
2 余建华;;关于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东方论坛;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顾红梅;;官本位与职业倦怠——探寻中国人职业倦怠之根源[J];法制与经济;2006年06期
2 李德瑞;;模糊的边界与多元的视角——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政治研究的总体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欧阳芸,朱红文,廖正涛;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J];兰州学刊;2005年02期
4 刘启迪;;文化型课程改革及其文化品格刍议——课程文化的实践命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杜林致;认知归因的文化背景及其差异性[D];南开大学;2002年
2 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万伟;亦续亦断[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传杰;文化视野中的行政学理论本土化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2 郭传燕;节庆体育与农村社区活力[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古志华;多元的民族文化传统与基础教育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汪独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D];河海大学;2007年
5 张涛;全球化浪潮与冯小刚电影的文化抉择[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唐华清;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晓彪;我国球场观众暴力研究方法的演进与中国学派构建[D];山西大学;2007年
8 张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商丘市农村社会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9 费汝海;论课程自觉[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邓括;社会转型时期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先英,杨磊,沙磊;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2 许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农民体育开展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王俊奇;;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4 赵文广;;文化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5 姜裕富;;农民合作能力与新农村建设——以浙江省常山县ZF村为个案[J];调研世界;2007年01期
6 陈刚,李林河;对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辩证思考[J];江淮论坛;2000年05期
7 徐晓军;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J];社会科学;2001年12期
8 徐颂峰;欧阳秀雄;刘烨;;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高永晨;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交际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谭江华,侯均生;试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进路[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于建嵘;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则珊 ,过家兴;谈新编《体育理论》教材的建设和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1年02期
2 王汝英;;体育科研动态[J];体育科学;1981年02期
3 乔金根;;美国人谈教练员的业务学习[J];体育科研;1981年07期
4 安尼·迈尔斯·伯特 ,饶纪乐;无反应研究—运动社会学分析的应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5 费勒德·哥拉斯 ,黄好富;论社会影响与运动员个性的形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6 厉鼎禹 ,答旦;体育社会学略谈[J];社会;1982年04期
7 熊斗寅;体育科学的现状和趋势[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8 胡晓风;;组织起来,加强协作,勇攀体育科学高峰——在四川省体育科学学会成立会暨一九八二年四川省体育科学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J];四川体育科学;1982年Z1期
9 何方生;;二加三等于几?谈创立中国体育社会学的几个问题[J];福建体育科技;1982年02期
10 何玲玉;;日本体育学会举行三十二届大会[J];体育科研;198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仕丰;;“举国体制”的周期性超越发展理论探悉——刍议“举国体制”在当前中国体育中的运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许晖;跳舞毯“电动”居室体育[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2 刘德佩;体育科学的形成与发展[N];中国体育报;2001年
3 余平;军事体育学科建设成绩斐然[N];解放军报;2002年
4 本报通讯员 孙现富 余平;“综合环境指数”的效应[N];法制日报;2003年
5 体育工人日报记者 宋澎 本报记者 李中文;令人不安的数字[N];人民日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陈文波;以出版助推体育产业[N];市场报;2003年
7 本报通讯员 钟丽颖 本报记者 吴春燕;休闲体育专才亟待培养[N];光明日报;2004年
8 向杰;奥运凸显我国体育信息之痛[N];科技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梅志清 实习生 魏晖晖 林若川 通讯员 李宇红;高校摩拳擦掌培养体育休闲专才[N];南方日报;2004年
10 李巴特尔;愿博克走向世界[N];人民政协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方曙光;对我国当前体育社会问题的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志刚;河南省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陈璐;对我国职业运动俱乐部运行机制的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胡洁;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综览[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21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321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