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案例与单案例研究的差异与进路安排——理论探讨与实例分析
本文关键词:多案例与单案例研究的差异与进路安排——理论探讨与实例分析 出处:《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多案例研究的性质是重复的"准实验"。单案例研究与多案例研究存在细微差异,其中最为重要的差异是理论"一阶抽象"是否具有收敛性。结论更为可靠、准确,更容易导向定量分析,更有助于增加理解的多样性是多案例研究的明显优势;但开展多案例研究也存在明显的困难与挑战。研究实例分析表明:在多案例研究中可以尝试从"一阶抽象"到"二阶抽象"的研究进路安排。在案例研究中,想象力与技术安排存在张力,应警惕技术安排对想象力的束缚,在"技术自觉"的基础上追求"理论自觉"。
[Abstract]:The nature of the multi case study is the repeated "quasi experiment". There are slight differences between single case study and multi case study, and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ce is whether the first order abstract of the theory is convergent. Conclusion it is more reliable, accurate, easier to guid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helps to 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understanding, which is an obvious advantage of many case studies. However, there are obviou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developing multi case studi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in the multi case study, we can try the research route from "one - order abstract" to "two - order abstract". In case studies, there is tension between imagination and technology arrangement. We should be alert to the constraint of technological arrangement on imagination, and pursue "theoretical self consciousness" on the basis of "technological 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中山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
【基金】:《转型期底层政治基本型态研究》,广东省省委党校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8B02)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0引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案例研究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但对案例研究方法可靠性、结论的普遍性一直存在诸多质疑。与定量研究相比,案例研究被贬为缺乏精确性、客观性与严谨性。结论的普遍性或许是案例研究法最经常被质疑的问题。这种质疑的根据是案例研究的结论通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金红;;案例研究法及其相关学术规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旭辉;;结构洞:陷入与社会资本的运作——竞争者的社会网络结构理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2期
2 林杰;知识论传统与学术自由的合法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3 阎凤桥;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特性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聘用制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4 林杰;;组织理论与中国大学组织研究的实证之维——读《大学组织与治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5 冯向东;;不确定性视野下的教育与教育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6 丁小浩;;基于制度创新实现的帕累托改进——北大平民学校模式的效率机制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4期
7 郭建如;阎凤桥;;北大教育管理研究:学科制度化的回顾与反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8 林杰;制度分析与高等教育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谢静;;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网络与传播[J];今传媒;2009年02期
10 胡昭阳;;跨文化传播与企业管理的烙印分析[J];今传媒;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丘海雄;梁倩瑜;徐建牛;;国有企业组织结构改革的逻辑——对广州一家国有企业的个案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2 王宇露;黄中伟;;海外子公司东道国网络结构、社会资本与网络学习效果——社会资本是中介变量吗?[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范剑文;;研究中国媒体制度变迁的两个理论范式[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任敏;;流域公共治理的政府间协调研究——以珠江流域为个案[A];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8年
5 梁波;刘玉照;王海英;;地方治理结构的转型与农民工待遇制度范式的变迁[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6 李双龙;;国家与市民社会视阈下失地农民的抗争[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唐安奎;;寻求合法性:高校趋同的动力机制——再论高校恰当定位为何这么难[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8 曾楚宏;朱仁宏;李青;;组织合法性与新创企业的成长[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姜华;黄帅;;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优化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A];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南豪峰;;乡村病人的医治:神祗、社会资本与医学专家的共同参与[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史宝康;企业网络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钦约;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家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皓白;社会创业动机、机会识别与决策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甄志宏;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颖;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法治思考[D];江苏大学;2010年
2 葛肖麟;“成功”选举背后的居委会行动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柏小玲;规划设计中的案例研究方法[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王爽;小型汽车客运群体形成过程分析[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李鸥;基于关系产权视角的企业经理人报酬契约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6 李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7 柯芳;微博客的信息自组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东民;国有企业与政府权力关系的结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姚咏花;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魏敏敏;高校学生会组织运行与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金红;“两委矛盾”:经验分析与理论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邓莉雅,王金红;中国NGO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广东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4年02期
3 王金红;村民自治与广东农村治理模式的发展——珠江三角洲若干经济发达村庄治理模式发展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党元明;初学翻译者应注意的三个问题[J];孝感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2 唐国新;翻译和写作中的文化干扰[J];江汉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3 水小重;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看汉诗英译的困难性[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4 周秋琴;论英语双关语[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胡幸福;中西封建城市手工业社会经济关系比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刘彦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同列宁在组织制度理论上的差异[J];河南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7 廖萱;试论翻译中的英汉词义差异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秦志勇;英汉倍数增减表达的差异及其英汉翻译方法[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任玉琴;浅析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及翻译[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10 杨书;“身体”与“反动”——“另类”文本思考(之一)[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德超;;农村基层民主法制研究进路与方法[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甄军英;宋玉民;王辉;李慧萍;;地面最高温度人工与遥测数据差异的原因[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董晓菲;韩增林;;中国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差异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刘锦芳;;中西文化下广告翻译的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赵亚南;;浅析电视灯光和舞台灯光的差异问题[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07年
6 李哲;;分析美语与英语在词汇方面的差异[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7 姜惠;;高校教师培训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田海平;;生命的“大同”与“大异”[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9 黄荣生;;汉、英姓氏文化差异探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林文才;;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湛晓白;“新史学”如何可能?[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 曾国屏;国家创新系统视野中的科学传播与普及[N];大众科技报;2006年
3 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 马建波;斑杂世界的背后存在统一性吗?[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牟博 《比较哲学》主编、美国加州圣荷塞州立大学哲学系教授;《比较哲学》:推动不同研究进路开展建设性交锋-交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穆土;“突现”问题研究的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贺照田;橘逾淮而为枳?[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本版编辑 采访 整理及翻译 汪昱廷 杨凤冈;推动宗教社会科学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申端锋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纠正当前农村研究中的几个误区[N];长江日报;2007年
9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舒国滢;寻求法治的技术之路[N];法制日报;2003年
10 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的思之诗[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巴桑卓玛;中小学生对统计的认知水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袁新华;生态旅游者环境态度与行为差异及其绿色营销管理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3 耿明建;不同硼效率棉花品种对缺硼反应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4 詹秋文;高粱与苏丹草的遗传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罗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6 黄圣源;从中西医对中医药的认识差异谈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樊燕;历史在差异中复活[D];苏州大学;2009年
8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杨美丽;我国农村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顾永波;传媒稀缺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梅;学习风格论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帅;我国青年女排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特征的定量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韩柳滢;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与协调[D];吉林大学;2005年
4 李铁锤;从主导哲学精神看中西媒体功能定位差异[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康楠;新旧《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差异及影响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周薇;从目的论角度看新闻英语中委婉语的汉译[D];暨南大学;2007年
7 王玉兰;我国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制度差异与协作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8 葛贞;文化视野中中西讣告新闻差异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刘琳琪;社会文化视角下的英汉问候语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张静;教师语言性别差异之初探[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44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344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