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从有效整合走向整合有效性——兼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8-01-05 17:42

  本文关键词:论信息技术与课程:从有效整合走向整合有效性——兼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出处:《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整合有效性 多元化 建构性 生成性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集中表现在整合的多元化、建构性和生成性等方面,表现为技术的应用得到充分发挥、课程目标得到充分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仍然只是新型教与学方式的"花瓶",不能在日常教学中推广应用。只有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内涵拓展到"技术—课程—人—社会"四位一体"整合的有效性"范畴上,坚持多元化与标准性、建构性与接受性、生成性与目标性相统一,才能更好地得到社会认同与接纳,得到大面积推广与应用。
[Abstract]:At present,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focuses on the diversification, constructiveness and generative of integration, which show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has been fully developed, and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have been paid full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status of human being is fully respected. However,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s still only the "vase" of new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It can not b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in daily teaching. Only the connotation of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can be extended to the category of "technology-curriculum-human-society" "four in one" integration "effectiveness". Only when we insist on the unity of diversity and standard, constructiveness and acceptance, generative and objective, can we get social identity and acceptance, and b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in a large area.
【作者单位】: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项目“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编号:BCA060016)子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生态观视野下的基础教育信息建设策略研究”(JG08218)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讨开始重点关注“有效”问题。怎样才算是有效整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推广有效整合?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话题。本文对此略作探讨。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现状(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概述当代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石巧珍;;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个案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6年02期

2 余胜泉,陈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04期

3 吴娟;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4 吴永军;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根荣;麦裕华;肖信;;对国外化学实验教学网站信息呈现方式的浅层分析[J];化学教学;2007年08期

2 林众;冯瑞琴;;多媒体教学中的知识建构[J];教育科学;2007年02期

3 林众;冯瑞琴;;多媒体教学中的认知机制[J];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4 谭亚琴;;现代多媒体与美术教学[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年04期

5 鲁军虎;;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多媒体课件教学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年11期

6 钟绍春;张琢;李吉南;钟永江;;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10期

7 陈运保;;教学的生成性及应对措施[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3期

8 胡波;;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现代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齐梅;教育学原理学科科学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动设计、分析与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尚晓青;DGS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文超;对小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樊青凤;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永平;新课程理念内化为中学地理教师教育行为的方法与途径[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蔡晖;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中职物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马建国;数学课题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欧;激进建构主义教育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秀春;生成性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永锋;基于认知的多媒体学习信息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孟奕杉;中小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模式及支撑软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薄秋芳;探究学习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立新;知识、经验、活动与课程的本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孙众,余胜泉,徐凤军;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常见误区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3期

3 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4 余胜泉,马宁;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5 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6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7 孙名符,刘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若干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8 蒋竞莹;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08期

9 钟柏昌,李艺;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合信息技术的分析(下)[J];学科教育;2004年06期

10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岭;;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理论思考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1384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384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7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