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24 02:16

  本文关键词: 自尊 归因方式 状态焦虑 失败诱导 大学生 出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以216名大学生为对象,运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筛选出12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与诱导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①t检验中,低自尊的归因方式平均分为14.69,高自尊被试的归因方式平均分为12.93;②在方差分析中,对于被试失败前后焦虑差,自尊和归因方式的主效应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分别为F(1,118)=7.56,P0.01,F(1,118)=4.83,P0.05,F(1,118)=5.44,P0.05。结论:自尊与归因方式均能起到缓冲失败后不良状态焦虑情绪的作用,两者在对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上存在交互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ttribution style on state anxiety of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self-esteem levels. Methods: 216 colleg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was used to select 122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and inductive experiment. Result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1 t test. The average attribution styles of low self-esteem and high self-esteem subjects were 14.69 and 12.93 respectively. 2 in ANOVA, the difference of anxiety, the main effect of self-esteem and attribution styl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were significant, which were 7.56% P0.01, respectively. P0.05F1 / 118An 5.44. P0.05.Conclusion: both self-esteem and attribution style can buffer the negative state anxiety after failure, and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on the influence of state anxiety.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200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焦虑(anxiety)指个体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情绪,其特点是紧张、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1]。状态焦虑被用来描述人们在特定情景中所产生的专门反应状态,一般比较短暂[2]。在压力面前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生理反应,但过度焦虑会严重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罗增让;不同焦虑者的归因模式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张向葵,田录梅;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3 田录梅,李双;自尊概念辨析[J];心理学探新;2005年02期

4 蔡华俭,杨治良;内隐自尊的稳定性——成败操纵对内隐自尊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5 田录梅;自尊对大学生失败后情绪状态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3期

6 党彩萍;焦虑研究述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王纯;张宁;;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生兆欣;;论比较教育学术研究的价值涉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2 杨小艳;;论阿德勒补偿理论对个体适应环境的指导意义[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李重阳;俞凤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4 齐平;吴金昌;;论大学生独立性、责任感、自尊水平及其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8期

5 林众;冯瑞琴;;多媒体教学中的认知机制[J];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6 杨周;唐燕容;;关于贫困大学生自尊心态问题的探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7 杨伊生;;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设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张卫青;;从国内外地理课程标准看我国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陈红花;张力为;;内容与方法:内隐自尊的探索与问题[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王保军;;心理测验的效度与长度的关系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伟;自尊的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朝旭;社会判断的内隐和外显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翟群;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丛晓波;自尊的本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和林;弈的奇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徐维东;内隐幸福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沈嘉祺;论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福义;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江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预期性、发展性及差异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0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婷婷;大学生自我妨碍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孙志华;团体心理辅导对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3 高旭辰;内隐联想测验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东宁;攻击性的内隐社会认知实验研究——IAT测验在攻击性研究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田录梅;自尊对失败后不良情绪反应的缓冲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开强;运动员内隐自信的探索[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7 陈晶;沙盘游戏治疗在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本华;青少年情感自主及其与家庭亲密度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9 李玮;三—五年级蒙古族小学儿童自尊、学校适应及其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10 郑小方;高中生学习责任心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罗增让,彭志启;家庭经济水平对中小学生焦虑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2期

3 张丽华;论自尊研究的历史发展趋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孙煜明;考试成败结果的复合原因、情感反应和行为决定试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谭晖,储海宝,袁仁曦;上海市1036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类型[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1期

6 叶仁敏,Tom Rocklin;测验焦虑的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学;1988年03期

7 徐俊冕;Beck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应用与评价[J];心理科学;1991年04期

8 包晓云,朱国锋,何存道;高中生的情绪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9 蔡华俭,杨治良;大学生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J];心理学报;2002年02期

10 张贵良,,郭德俊;初中生考试成绩归因模式研究[J];心理学报;199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志凤;高中生自尊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丙辉;吴家荣;;东北高校学生归因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学理论;2011年22期

2 樊洁;邓敏;梁宁建;;中学生诚信心理与自尊的关系研究[J];心理研究;2011年04期

3 王莲;洪凤;姚本先;;自我妨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王井云;;自尊、惧怕否定评价对公众演讲焦虑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5 苏昊;许霞;;初中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周亚男;焦彬;刘铁桥;陈冲;付兆亮;;自尊在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7 钟佑洁;张进辅;;大学生评价恐惧在自尊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5期

8 胡韬;;流动少年领悟社会支持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自尊的中介与调节作用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8期

9 赵晶;陈传锋;;初中学困生的自我意识与自尊关系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解静;陈元玉;江琳;王少冰;;汕头地区养老院和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孤独感、自尊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丽;张向葵;田录梅;;归因方式和自我肯定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焦虑情绪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文忠;邱炳武;施建农;林森;赵钰琳;;中学生抑郁与归因方式及家庭关系的相关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刘琦;孙燕;贺婧;刘晓颖;;危机事件后个体户个性、归因方式对社会支持影响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邓健;陈锟;;445名广西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自尊及其相关[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武岳;胡心怡;申继亮;;流动儿童的社会比较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许箐;;高中生归因方式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张妍;吕培瑶;刘志强;;职校学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方式的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罗苏梅;王晓钧;宋金常;;自我能力否定倾向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陈建民;朱跃华;张载福;黄恩;胡纪明;余柳霞;王卫平;邵海燕;尹浩冰;;大学生归因方式、认知态度、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胡芸;;嫉妒与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刘晓祯 赵晨滨;中年人怎样发现生命的意义[N];中国社会报;2007年

2 袁浩龙;孩子学习成绩为何总也上不去[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3 刘允;别让角色混淆成为绊脚石[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4 高桂英;矫正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N];甘肃日报;2004年

5 刘畅 陈玲玲 郜云雁 美 迈克尔·古里安 凯西·史蒂文斯 田文慧 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刘畅 陈玲玲);男女生阅读素养存在差距是世界性难题[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屏南县屏城中心小学 兰惠清;论“习得性无助感”的克服[N];闽东日报;2009年

7 市社联供稿;建设和谐社会重视公众社会心理疏导[N];天津日报;2010年

8 霍涌泉 段海军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视野下的乐观主义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薛云珍;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娟;高自尊异质性现象与自尊的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申自力;自尊情感模型假设的检验[D];中南大学;2009年

4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5 田录梅;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好及其对情感反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烨;自我价值感二维模型的理论架构与实证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7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秀君;学习成功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逸龙;乐观人格与心理健康、工作绩效的关系及其中介、调节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慧;归因训练对低自尊初中生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2 梁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4 徐赛亚;自尊、归因方式、学习动机、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春燕;大学生自尊水平、归因方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顾鸿;海员归因方式与应付方式特点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7 王昱文;中学生的自尊、归因方式与自我意识情绪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林锡栋;企业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归因方式及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慧杰;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刘元兴;当代大学生认知失调归因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588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4588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f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