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与生成:杜威知识学习观解析
本文关键词: 杜威 经验 探究 生成 出处:《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经验方法对传统"二元论"的消解,立足"参与者"知识观的认识论基础之上,杜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和教学思想。其在知识学习观上的核心"隐喻"是,学习的主要认知目的是个体知识的生成,具体通过经验的方式来实现。为此在教学中,必须"知行合一"地实施探究性学习,并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和运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empirical method to eliminate the traditional dualism, based on the epistemology of "participant" knowledge view, Dewey is comprehensiv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his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thoughts. His core "metaphor" in the view of knowledge learning is that the main cognitive purpose of learning is the generation of individual knowledge. Therefore, in teaching, inquiry learning must be carried ou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nd the penet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methods should be emphasized.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生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部分研究成果(DHA090175)
【分类号】:G40-09
【正文快照】: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其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对美国以及世界其它各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以往人们对杜威的研究中,关注比较多的是杜威对教育宏观问题的论述。事实上,在杜威丰富的教育思想中,蕴涵着独特的知识学习观。笔者试图从知识学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汪才明;论道德需要与道德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葛贤平;杜威道德教育思想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于忠辉;论教育生态平衡与素质教育[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李红英;三种主流课程观的演进及其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6 王爱敏,杜新安;存在主义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朱丽;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郑富兴;德育情境的建构──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9 李太平;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10 胡卫平;国外思维培育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10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漠琳;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夏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婧;战后美国合作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4 唐玲;新世纪研究生德育内容体系及途径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5 万作芳;论教育异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廖大鹏;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温永权;深圳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建构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大鸣;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及发展对策——体育的迁移价值[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仲全;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赵文静;试论责任与责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斌;朱永新;;杜威“教育即生活”本真意义及当代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10期
2 蒋璐;;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张焰文;;探析《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教育的社会功能[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5期
4 李贞瑾;;论杜威的经验课程观[J];文学教育(上);2011年06期
5 姜彩燕;;鲁迅与杜威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李海艳;;解读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何嘉;;杜威与弗莱雷论教育与社会变革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3期
8 汪明春;;课程目标: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杜威教育目的观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8期
9 肖菊梅;;杜威的教材观:理论基础与实践应对[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涂诗万;扈中平;;超越知识与活动的二元对立——杜威教学思想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玉杰;;从主动作业到研究性学习——儿童、课程、社会联系的纽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李申申;;杜威交互作用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斌贤;;近十年杜威研究的新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程方平;;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黄宇红;;什么样的教育家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杜威对我们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郑玉飞;;理想与热情的教育实践者——三位美国教育家与设计教学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颖;;蒋梦麟教育思想探析——兼谈蒋梦麟与杜威教育思想之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张巍;;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何成刚;;杜威教育学说与蒋梦麟的学校历史教育革新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子桐;杜威与现代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杨捷;走进杜威的思想深处[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胡乐乐;热衷现代教育理念不该忘记杜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单中惠;杜威:“西方孔子”在中国(上)[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张树伟;我们为什么需要补读杜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上海 李勇;教育也可以等于“挑葱卖蒜”[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丁永为 胡根林;杜威的课程哲学说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闫学;教育“方程”的一种解法:以实用来回答[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王冬桦;杜威在苏俄遭遇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单中惠;杜威:“西方孔子”在中国(下)[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2 沈岚霞;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庞庆举;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与理论构建的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肖晓玛;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7 张永;西方教育学知识形态演进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小丁;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学;2007年
9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晓阳;教师经验及其生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卫兵;杜威课程论的后现代意蕴[D];苏州大学;2004年
2 徐倩;培养智慧:杜威课程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苏州大学;2011年
3 叶春英;杜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4 吴继维;杜威兴趣教育思想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徐迎环;人之解放——杜威教育哲学的批判性旨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永聚;杜威实用主义评价观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7 熊仕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愫;杜威教育理论的人性思想基础[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灵;杜威教师观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10 周肖奕;杜威与美国教育的实用性[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83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48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