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汉族与藏族中学生自尊和孤独感差异性及其与被嘲笑的相关性

发布时间:2018-02-04 18:41

  本文关键词: 羞耻 自我概念 孤独 回归分析 学生 少数民族 藏族 出处:《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汉族和藏族中学生自尊和孤独的差异,探讨中学生被嘲笑与自尊、孤独的关系。方法整群随机选取四川、青海地区4所中学786名学生,以中文TQ-R嘲笑量表、自尊调查表(SEI)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汉族中学生的社会自我和家庭自我得分显著低于藏族中学生(P值均0.05),而其孤独得分显著高于藏族中学生(P0.01);男生的一般自我和社会自我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值均0.05),农村中学生的社会自我和家庭自我得分显著高于城市中学生(P值均0.05),自尊中的家庭自我有性别与民族(P0.05)、城乡(P0.01)的交互作用;汉族和藏族中学生自尊的4个因子在年级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汉族和藏族中学生被嘲笑与自尊和孤独都有显著相关(P0.001);回归分析显示,自尊和孤独对中学生被嘲笑有预测作用,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结论自尊和孤独是影响汉族和藏族中学生被嘲笑的重要变量,三者之间有交互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Han and Tibetan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loneliness of the differences, to explore the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ridicule, lonely. Methods cluster randomly selected from Sichuan, Qinghai area 4 786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Chinese TQ-R at scale, self esteem questionnaire (SEI) and UCLA loneliness scale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of Han students society self and family self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ibetan students (P 0.05), and the loneliness scor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ibetan students (P0.01); male general self and social self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irls (P = 0.05),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cial self and family self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ity students (P values were 0.05), gender and national pride in the family (P0.05), and (P0.01) the interaction of 4 factors; Han and Tibetan students self-esteem in the grad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values were 0. 01). Han and Tibetan students' derision and self-esteem and lonelines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P0.001);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elf-esteem and loneliness of students being laughed at prediction, there is a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three. Conclusion self-esteem and loneliness are important variables affecting the Han and Tibetan students' being laughed at,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hree between.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报编辑部;内江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项目(编号:CSXL-092003)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嘲笑(teasing)”就是指个体因外貌、行为、能力方面受到他人言语的辱骂、奚落的消极评价经历[1]。它让被嘲笑者感到鄙视、降格和轻谩而无法获得某种程度的认同,具有伤害性,但被嘲笑者对嘲笑的看法和反应常常取决于他的自尊[2]。具备积极、健康自尊的被嘲笑者,通常会显示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文新;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月勤;;试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邹泓;张春妹;;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宋斐;;大学生体貌自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张丽华,杨丽珠;3~8岁儿童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1期

5 李晓侠;关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综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6 姚建龙;刑事法视野中的少年:概念之辨[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3期

7 孟红,崔小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法定代理人制度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5期

8 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9 安桂花,张海钟;自我意识的城乡跨文化十年研究成果综述[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崔婷婷;南京市中学生自尊心调查与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华俭;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苏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识及其对情绪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福义;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俊敏;维汉大、中学生体育目标定向、身体自尊、社会性体格焦虑、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阳泽;自尊需要的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影响因素的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9 张宁;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10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鸿雁;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自我概念和个性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郭振娟;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3 孙志凤;高中生自尊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谷传华;小学生欺负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丽萍;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佘仁叶;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丽;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人际信任、社会期望及自尊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福义;工读学校学生自尊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安莉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郑海燕;初二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及成就目标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郑宏志,陈功香;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刘金光;于艳华;克纳新;;老年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3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4 王大华,佟雁,周丽清,申继亮;亲子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心理学报;2004年01期

5 唐丹;邹君;申继亮;张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天梅;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与同伴嘲笑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钞秋玲,郭祖仪,王淑兰;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其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2 詹启生,乐国安;自我概念的多层结构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1期

3 王玲凤,嵇宇虹;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4 王玲凤;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与自我概念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2期

5 王克;论自我概念与青少年学生的考试焦虑[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刘志军;高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其学校适应[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7 聂天知;论运用自我理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4年06期

8 石海霞;;自我概念研究综述[J];华章;2011年03期

9 黄丹媚,张敏强;中学生自我概念、学业归因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2期

10 陈衍;陈庆良;;西方心理学中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德伟;;儿童能力与能力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2 谢晶;;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李雁;;初中生社交焦虑和自我概念的相关关系及干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房文杰;;箱庭疗法对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杨红梅;;高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特点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廖凤林;;中学生自我概念与思想道德[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p簞,

本文编号:1490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490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5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