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信奉理论”与“使用理论”之辩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8-02-11 07:20

  本文关键词: 使用理论 信奉理论 交往合理性 教师专业发展 路径学习 阿吉里斯 教育实践 哈贝马斯 主导变量 理论与实践 出处:《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信奉理论"与"使用理论"之争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和舍恩(Donald A.Schon)所论述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核心议题,实质上也是教育理论与实践所一直探求的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他们提出的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使用理论模型"、"双路径学习"以及"第I型使用理论"与"第Ⅱ型使用理论"等。阿吉里斯和舍恩基于专业实践中的困境所提出的"信奉理论"与"使用理论"的诸多模型对于教育实践以及教师教育有可实际借鉴之处:可帮助教育工作者弄清实践中的困境之所在,并尝试进行突破自我与环境压制的双路径学习,以寻求"使用理论"与"信奉理论"的最大限度的一致性。
[Abstract]:The debate over "belief in theory" and "theory of use" is at the heart of the theory of practice discussed by Agiris Chris Argyriss and Sean Donald A. Schonn. In essence, it is also a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action, which has always been explored by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core concepts of their practical theory include "use theory model", "two-path learning", "type I use theory" and "type I usage theory". The "belief theory" and "use theory" models put forward by Agiris and Shane, based on the dilemma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eacher education. Can help educators figure out where the dilemma lies in practice, In order to find the maximum consistency between "use theory" and "belief theory", we try to study the double path of breaking through self and environment repress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课题编号:AIA06135)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魏敦友;释义与批判─—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述评[J];江汉论坛;1995年07期

2 盛晓明;哈贝马斯的重构理论及其方法[J];哲学研究;1999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桂林;;“实践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对实践教学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1期

2 阎光才;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公共性与教育实践——兼批激进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和课程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3 陈向明;;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1期

4 李莉春;;教师在行动中反思的层次与能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1期

5 肖涌;异国文化边缘上的年轻人——人际交往行为的实证探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蔡英辉;;我国斜向府际关系初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O@化强;;公平、正义的证成及实现路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李春芳;;两种文化的困惑与现代教育的人文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2期

9 杜霁雪;;哈贝马斯视野中的协商民主与正义[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张国华;;哈贝马斯的商谈民主理论对我国民主建设的启示[J];沧桑;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青原;;中国传统“做人”概念与和谐社会[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7年

2 王青原;;中国人日常语汇中的“做人”概念[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涂光晋;;从“媒体意见发布”到“公众意见整合”——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性变迁[A];2004第二届亚洲传媒论坛——新闻学与传播学全球化的研究、教育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4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5 张羽佳;;精神分析、自我反思与交往理性——哈贝马斯与精神分析的关系问题研究[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林宏星;;天人和谐:一个待完成的过程——荀子“天论”的生态伦理意识[A];生态伦理与知识的责任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王南n\;;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思考——对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路的一种透视[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8 陈鹏;;媒介意识形态的认知与决策[A];首届中国传媒经济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惠耕田;;沟通行动理论与国际关系研究[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辜筠芳;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视野下的课堂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润良;反现代的现代性:“重写文学史”的歧路[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熊兵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骆t$;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荀丽丽;“失序”的自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刘骥鹏;革命中的启蒙困境[D];河南大学;2009年

7 张永祥;知识观视野下的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晋银峰;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路彬;知识与社会的交互建构[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房德玖;公共利益问题探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则庆;政府角色变迁下“软法之治”的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陆奕菁;传统媒体在网络公共领域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耿慧娟;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常凤;批判性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唐海波;论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的审视与构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丁洋;现实与社会[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植丹华;“顾彬事件”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生态反思[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倩;柯林斯与哈金的实验观之比较[D];内蒙古大学;2009年

9 于艳秋;科学主义引发的现实困境及其解决路径[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10 张信华;论技术理性与现代性文化嬗变的内在逻辑[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友明;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途径[J];教育探索;2005年05期

2 马敬华;美、日教师专业发展之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韩冬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问题与趋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4 黄飞跃;教师专业发展要“过三关”[J];人民教育;2005年11期

5 杨骞;;教师专业发展“五步曲”[J];幼儿教育;2006年23期

6 ;教师专业发展“五步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6年10期

7 唐安国;;英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年01期

8 ;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在何方[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4年12期

9 刘小溪,潘静虹;我所经历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11期

10 卢乃桂;钟亚妮;;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贾成净;;教学案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孙生礼;;微型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便捷之径”[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3 陈妮娅;;校本课程背景中的教师专业成长[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刘赣洪;危文斌;;教育叙事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汪家宝;;美国E-learning理念的产生与发展[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赵玉;周元春;;基于行动研究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教学实践[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夏宏;;哈贝马斯对伦理学的重构[A];“现象学与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中国现象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琴;让研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毕景涛;助推教师专业发展要抓住四个问题[N];中国教师报;2009年

3 记者李国涛 实习生陈丽媛;第八届全国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论坛在衡中举行[N];衡水日报;2010年

4 山岚小学 唐亚;加强读书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N];六盘水日报;2009年

5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校长 程和方;团队评价引领教师专业发展[N];中国教师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梁杰;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阶梯[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耀华中学 陈义;新课程下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考[N];天津教育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万鸿涛 王斗天 通讯员 陈伟文 陈冬平 陈有新;罗湖强势推进教师专业发展[N];深圳商报;2009年

9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周俊宏;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危机[N];江苏教育报;2010年

10 郭秀中 葛宪利 冯彦鹏;滋兰九畹辉满园 沃土勤耕树参天[N];安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胡惠闵;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改革: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文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学习支持框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汪怀君;人伦背景下的交往伦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5 赵中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夏宏;哈贝马斯法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z巡,

本文编号:1502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502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0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