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

发布时间:2016-11-23 14:13

  本文关键词: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

张舒予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视觉文化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97) 摘要:本文论述了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之间的历史渊源与现代关联,提出在读图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传承民族文化,提高视觉素养,培养教育技术人才新素质的理论思路,并对业已开展的视觉文化研究实践探索进行反思与总结。 关键词: 视觉文化; 教育技术;创新;视觉素养;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当笔者于2001年刚开始在南京师范大学为教育技术研究生开设“视觉文化”课程,有的师生曾经不由流露出一种诧异之情:一是对“视觉文化”这个名词感到陌生和新鲜;二是对“视觉文化”与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感到困惑不解。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我们建设了面向研究生的“视觉文化”课程和面向全校本科生的“视觉文化素养”公共选修课程;培养了一支年轻的学术队伍;发表了有关视觉文化的专著与系列论文 ;开发了支持教学科研和师生互动的视觉文化网站 ;成功申报了一系列科研项目。视觉文化研究对教育技术人才素质培养的价值得到一定的体现和验证,成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一、    视觉文化研究是否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另类     每个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都会带有鲜明的时代性,有着独特的结构类型和话语范式。新兴的视觉文化研究是否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另类?是否偏离了教育技术主流的异端?从历史的角度和理论的角度来加以反思考察,可以发现:实质上视觉文化始终和教育技术的发展紧密关联。 1. 从历史的角度与教育技术发展相比较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经历了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历程。变革既体现在教育技术手段的物化层面上,也体现在观念进化的理论层面上。戴尔“经验之塔”理论奠定了教学媒体分类与选择的研究基础,布鲁纳依据认知发展按照动作式、图像式和符号式三个阶段持续前进提出“发现教学法”,二理论达成一种相当的一致性,其中“视觉经验”和“图像式”认知都居于极其显要不可缺或的地位。     在教育技术学的每个发展阶段里,“视觉教育”始终都是重要而基础的工作。但在教育技术观念历经了“工具观” “过程观”到“系统观”之后,“视觉教育”的角色作用被“熟视无睹”而渐渐地从前台退入到后台。直到“读图时代”这个名词鹊起,“视觉素养”成为大众的基本文化素养,“视觉教育”再度吸引教育工作者的目光。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和新型视觉教育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从新的视点加以审视和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 2. 理论上与AECT教育技术定义相比较     从理论方面比较美国AECT对教育技术定义的变更,可以看出,以技术为支持开发学习资源改善教育环境始终构成教育技术理论的核心内容。     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及实践”,鲜明地标示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为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学习资源,学习资源中以“视觉化”资源占据极大的比重。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视觉资源符号及表征编码的形象直观性和生动娱乐性在教学资源建设中不可缺少。如果说此阶段“视觉文化”在教育技术领域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部分,主要突显的还是视觉文化的外在形态价值与功能。但是,视觉文化内在的深层次的多元教育价值和人文关怀功能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认识和充分的挖掘。

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

      图1  视觉文化的外在形态价值

    AECT’2005定义有了新的内涵: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从1994定义到2005定义的内涵变更,实质上也反映出美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本国教育实践的反思: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教育实践不应该只讲教学效率,更应该体现育人价值,实现人文关怀。否则,科学逻辑被泛化,信息技术被滥用,人文空间受挤压,精神家园在失落。社会文明的问题和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涌现。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对此有所作为!    中国的教育改革也面临同样的质疑与反思。如何整合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资源,从而发挥正面的社会改善力量?视觉文化研究有利于实现技术应用的恰当性,赋予教育资源开发以新的特质:从对人、社会与文明的影响和作用三个纬度来实现伦理道德教育,发挥人文关怀、传承文明与改善社会的多元功能。     AECT教育技术定义的理念更新与视觉文化研究的目标不谋而合。在AECT’2005定义新的理论框架下,视觉文化研究的意义更加凸显,其内在的深层次多元教育价值和人文关怀功能有了可以充分发挥的空间。

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

  

图2 视觉文化研究的多元功能

    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视觉文化研究不仅不应该被视为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另类,而且是始终贯穿于教育技术发展的内涵之中,并居于核心地位。在当前呼唤人文关怀和多元文化的情境下,视觉文化研究应该是教育技术专业在理论上创新,在实践上深化拓展的一个重大方向。 二、视觉文化研究的特色何在     教育技术人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实际上从未间断过,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不同的视野和不同的方法,因而也有着不同的称谓。如视觉教育、视觉媒体艺术等名词,大家耳熟能详。在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里,诸如“摄影技术与艺术”、“影视教材制作技术与艺术”和“多媒体制作技术与艺术”等与视觉相关的课程很多。为什么大家却会认为视觉文化研究似乎是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另类呢?国内教育技术专业开设视觉文化课程的目前可谓是凤毛麟角。     这一现象并不奇怪。因为视觉文化研究确实有着一些新颖的特色。“视觉文化”这一新名词的出现,既标志着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走向综合开放的趋势,也隐喻着视觉教育和视觉媒体艺术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宽,同时还提示着教育技术工作者将面临新的理论与实践的挑战。     视觉文化研究的特色可概括为以下三点:新的理论起点、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目标追求。 1.新的理论起点——共相层面研究与跨学科理论支持    视觉文化研究在理论上区别于以前针对如“摄影”、“影视”和“多媒体”等具体的和个别的视觉资源类型的研究,而是将研究对象提升到了“形而上”的共相层面:“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 。     将研究对象从“形而下”的个别具象提升到“形而上”的共相层面,为的是深入研究其共同特性。无论是静态的绘画、雕塑、建筑、摄影、书法,还是动态的电影、电视、动画和网络多媒体文化,不仅仅是外在的视觉结构样式,同时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意义。借用《易经》里关于形式与内涵之间辩证关系的表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是具体的实在的物品,具有客观可见的形态结构;形而上则是超越于物品之上的价值与意义。形而上不能离开形而下而独立存在。视觉文化研究就是探索这些表达样式与内涵意义之间的关系,亦即直觉样式何以表达抽象内涵?抽象内涵如何被赋予直觉样式?     透过繁复的具象表象看出不同事物的共同本质,思维的抽象性增强,研究的难度加大。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理论工具来加以支持。为了深入探索视觉文化的表达样式与意义内涵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视觉文化研究综合应用了符号学、现象学和视觉心理学等理论工具。因而,视觉文化研究具有了交叉学科的新颖特点,对研究者有着跨学科的知识要求,激励着研究者迎接一个又一个学术理论的挑战。 2.新的研究视角——理论建设与资源开发相辅相成

    将视觉艺术的概念拓展为视觉文化,并不意味着研究视角宽泛得超越了专业的范畴。作为教育技术工作者和教育传播者,我们的研究有着独特的切入点,着重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视觉文化自身的理论建设,二是理论指导下的新型视觉资源开发,并将两方面充分结合起来。 

   我们视觉文化研究的本体理论问题为:针对文化艺术的形而下即具体的外显样式,探究其可能达到的形而上即所表达的内涵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联。这确实是很难的命题。

    为什么人们在欣赏伟大艺术作品时,常常在视觉感受的一瞬间产生强烈的体验与顿悟,精神达到一种美妙的境界?这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有被观赏的对象——艺术作品;二是要有观赏的主体——具有艺术解读能力的人,亦即审美的人。     并不是所有的艺术都可以激发这种“从眼睛直达心灵”的强烈视觉感受,只有伟大的艺术才积聚着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不是所有的观看者都能够享受到这样美妙的瞬间体验,只有具有一定视觉文化素养的“审美”的人才可以有此体验。因此从视觉文化的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下新型视觉资源的开发两个维度来同时进行研究就很有必要。将两方面结合起来也正好可以体现教育技术研究者理论联系实际、技术与艺术相通的专业优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视觉文化研究将理论探索、课程开设、感悟家园的体验活动与网站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师生共同参与,既构成教学研究的活动内容,又形成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3.新的目标追求——视觉素养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     将培养视觉素养和传承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并作为视觉文化研究的目标,可以说是我们最引以为欣慰的追求。     视觉素养的培养效果与视觉文化的资源建设质量是紧密相关的。优秀视觉文化的创造既取决于创作者的能力,也取决于接收者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美”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外显与内涵的有机统一。视觉审美常常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使得审美体验过程得以实现的两大元素为:能够激起这种体验的文化资源和能够深刻体验的视觉心理素质。    “美,对于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然而,对‘美’的‘解蔽’,不仅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心灵,这就需要视觉素养和文化修养的支持。”     文化的多元性对世界进程之影响举足轻重,而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贡献还远未达到应有的分量。尤其令人堪忧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对国内年轻人的影响在明显地淡化。一方面“盲目模仿”和“食洋不化”成为我国当前流行文化的通病。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5千年文化”却渐去渐远,对年轻人而言,似乎成为愈来愈抽象的概念。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理念相疏离的现象日趋严重,    如何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并走向世界?空洞的说教是无力的也是无效的,有时甚至会事与愿违。视觉文化研究对内关乎国民视觉素养的培养,对外则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播。在当前东西方文化冲突强化激烈的世界格局中,具有强大包容性的中华民族文化既面临挑战,又有着复兴强盛并可能影响世界进程的极佳机遇。能否让祖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更真切更深入地了解、理解乃至欣赏并接受中华文化,是我们抓住机遇的关键所在。时不我待,我国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要积极地有所作为。    视觉文化具有民族、地域、个性等多元特征,是可以突破语言障碍使全世界得以共享的差异性文化,完全可能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诸方面的分歧,成为各国人民共享的精神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传播的环境则为将此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传播途径。    从教育技术的角度研究视觉文化,培养视觉素养,开发丰富多样、新颖美好、有利于国民素质发展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学习资源——正在成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人自觉追求的学术目标和生活理想! 三、理论建树:视觉文化课程建设     视觉文化课程自从2001年首次面向教育技术研究生开设以来,课程建设在五年的探索和积累中已初见成效,形成有个性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1.开设课程的初衷     视觉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认知方式:过去需要“亲历现场”方可了解的实在性“现实”,现在已为媒体传播的视觉符号所取代。人们对真实世界的了解,更多地依赖于间接的“图像”与传媒。奇怪的是人们一方面对此现象身同感受;另一方面却对“视觉文化”这一名词感到新鲜陌生,对其内涵更无甚解。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于那些大量应用图像资源从事教育和传播的专业人士身上。——这引起我们的深刻关注与思考,认为“视觉文化”应当成为教育传播者的研究对象。     责任感和爱国情是我们开展视觉文化研究的两大精神动力:一是对当前教育技术专业和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反思,促使我们期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做一点探索,尝试着开设了“视觉文化”这门新课程。二是在国外学习与生活的经历使我们在体验西方视觉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深感西方国家的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还缺乏了解甚至误解与曲解还比较多。视觉文化可以担当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角色。 2.教学对象与课程内容 “视觉文化”课程教学目标针对两部分教学对象各有侧重。 专业修养课:面向教育技术专业、传播学专业和影像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教育。侧重于使学习者将分别习得的图形、摄影和摄像的视觉艺术能力和信息处理的技术技能有机地融为一体,转化成为一种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视觉交流能力:有效运用视觉表现手段来表达思想,应用于教育传播实践。 素质教育课:面向全校大学生的视觉素养教育,侧重于视觉解读与视觉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建构综合应用了符号学、现象学和视觉心理学等理论工具。 这里以符号学为例,说明我们是如何应用理论工具开拓思维、掌握方法,促进思想表述深入浅出直观鲜明。 我们借鉴了结构语言学家索绪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方法论:采用“记号”(即符号)这个更具普遍性的抽象术语替代一切语言表达方式中的直观经验单位如“语词”或“图形”等,将符号学原理应用于一般性的任何表意系统——这就使得视觉文化的研究对象从“形而下”的个别具象提升到“形而上”的共相层面,实现了对新理论起点的追求。 比如,索绪尔指出:符号的实质是其代表性。他“把符号定义为可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东西”。我们便根据索绪尔的“代表者—被代表者”二项式绘制了如下示意图。   

图3 根据索绪尔二项式绘制的示意图

由图示可以清晰而形象地理解:代表者和被代表者之间存在指代关系,但在形式上,二者可能是相似的,也可能是截然相异的。当记号是模仿的图像符号时,代表者和被代表者之间将存在着相似性,比如画中的树和生活中的树;当记号是抽象符号时,代表者和被代表者之间指代关系虽仍然成立,但不存在相似性,如汉字“树”或者英文单词“tree”和生活中的树毫无相似之处。这种示意图形象直观地揭示了代表者和被代表者之间指代关系的多种可能性,很容易使学习者得以区分形象符号与抽象符号在表意功能方面的不同特征。

再比如索绪尔还引进了能指和所指这两个概念。所谓能指,就是用以表示者;所谓所指,就是被表示者。索绪尔研究了符号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认为符号既要有形式能指,也要有内容所指。采用“记号—能指—所指”三项式关系替代“代表者—被代表者”二项式关系是索绪尔的另一个重要贡献。

我们又根据索绪尔的“记号—能指—所指”三项式,设计出如图4所示的三角形。

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

图4 根据索绪尔三项式绘制的三角形

比较图3和图4可以看出:“记号”从“代表者”这样的“单面体”转变为一种合二为一的“双面体”。这双面的名称分别为能指和所指。三角形图示揭示出深刻的内涵意义:一是外在性的能指和内在性的所指通过记号而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二是能指和所指各属于不同的存在域:前者为直觉的声音与图像,属感性的物理世界;后者为概念意义,属抽象的心理意念。比如,将汉字“树”作为记号,其能指是汉字“树”的读音与笔画,其所指则是生活中的树以及和树相关的各种意念,如“树是一种植物”,“树和人类息息相关”等等因人而异的各种联想。

如此, “记号—能指—所指”三项式关系和相应概念为我们视觉文化关于“样式”和“内涵”的研究提供了极其有力的工具,为视觉表达记号与代表事物之间复杂的认识关系和意义研究开辟了既科学精确又便于操作的手段方法。 一方面创造性地应用理论工具,一方面通过开发学习资源来探寻视觉符号结构方式与功能机制。视觉文化研究正逐步展现出一幅生动独特、引人入胜的图景。 3.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视觉经验”的形成和“视觉素养”的培养除了必须研究和建立相应的图像理论之外,还和视觉资源的状况密切相关。     从表面看,视觉文化使得人类的文化艺术形态超越传统模式趋于丰富多彩;然而从实质看,却潜在着人类文化艺术趋于同质化、单一化甚至平庸化的倾向。当前喧闹繁华的视觉文化样式难以遮掩其内涵的单调浅薄。人们欣赏着美丽的艺术外表,却难以理解这些文化物品的内涵意义以及对自己生存的价值。这种视觉生活状态,对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文化发展都产生一种必然的危机。     视觉文化创造者,,如何以创新精神对民族文化精神担当起兼传承与发展为一身的职责?作为教育技术工作者,我们力图给出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我们的教学资源侧重选择能够体现历史进程和多元文化特征、可促进思考并实现“从眼睛到心灵”传播效果的教学资源,很多是师生自己动手二度开发的新颖资源。     我们的教学方法以感悟家园活动为设计起点,采用比较的方法和历史的观点,将先进文化吸收与民族精神传承相融合。 四、实践探索:视觉文化网站设计开发     为支持教学科研的动态发展与持续深入,我们创建了视觉文化网。体现出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民族文化为资源、以培养视觉素养和文化自觉意识为目标的专业与个性特色。 1.理论联系实践:挖掘民族文化优秀资源     阿尔文•托夫勒在他早期的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对前两种“文盲”的判断显而易见:文盲为不识字者,不能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计算机文化文盲为不会用计算机者,不能够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可是,视觉文化文盲的问题则复杂得多。只要视力正常者,对于借助图形传达信息的视觉文化,谁都能够看懂点什么,尽管“看懂多少”和“看得好不好”的层次差异也许很大。对于视觉文化文盲,人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更难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存在的广泛而严重的程度和潜在而深刻的负面影响。     当前视觉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图像话语权”的功能极大增强,“视觉传播”的优势显著凸显。如果对此漠然无知,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无疑将意味着“话语权”的丧失。因而,唤醒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资源的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 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探索体现为: (1)将内蕴丰富而形象直观的民族视觉文化开发为教学资源;

(2)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启发引导学生对家园之美、生活之美、传统文化之美的感悟与体验行为。

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

   图5 信息技术-民族文化-视觉素养的关系

2.道德价值追求:唤醒“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一种执著的文化追求。建设视觉文化资源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长远策略,也是进行文化寻根,激发爱国情怀与,增强“文化”的有效途径。它使得我们师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超越工具理性和专业局限。     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视觉文化研究为实现教育中的道德伦理要求开辟了新的途径。我们结合自己的感悟体验,将形象见证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化遗产设计开发成为“复活”的、“能看得见”的、有“身临其境”般传播效果的数字化历史教科书。

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

   图6 网站支持师生互动交流

同学们在博客上写道:“情不自禁地更爱中国,这种感觉很强烈!书画、音乐、服饰、建筑等等充满浓烈中国色彩的东西那么容易就感动了我们……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重新认识民族文化,理解与体验何谓‘5千年灿烂文化’!”

3.人文关怀实现:资源中心亦为精神家园 一位德国哲人说:何谓哲学?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寻找精神家园。 当年柏拉图期望:“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姐姐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事实证明:凡是伟大的艺术家,必定也是知识渊博、独立思考、具有真情实感、勇于追求真理的大写的人。因为只有如此,他们才具有掌握关于大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真理的本质力量,才可能创造出具有真正的美的作品,从而产生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而那些只有外在形式美却缺少内在本质美的作品即使迷惑得了眼睛,却难以叩动心灵。 我们师生就是这样带着哲人般的思辨、诗人般的激情、游子般的梦寻,怀着“乡愁”冲动和建设精神家园的努力来建设视觉文化网站,追求体现人文关怀的两个方向: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到人才培养的多元观念,从单纯的学习资源中心到温馨的网上精神家园。

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

   图7 网站追求人文关怀的两个方向

 

五、视觉文化研究促进教育技术创新

 

AECT’2005定义所赋予教育技术的新内涵,促使我们从新的起点和高度来审视和理解如下问题: ¡        教育技术人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        应当开发怎样的学习资源? ¡        学习资源中的知识表达策略与人文关怀实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视觉文化研究促进教育技术创新的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不仅对上述问题给出独到的理论回答,并从实践的层面起码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 1.赋予教育技术人才新素质    国内一些目光敏锐的文化工作者指出:人们的修养“孤陋”是源自于教育和训练的问题。     对教育技术人才必须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有些教育技术专家早有睿智的见解。桑新民老师就多次提出:“将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与通讯技术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将语言文字艺术、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数字文化艺术,应该成为教育技术专业适应数字化生存挑战所必须开设的课程体系之内在结构。”“构建如此宏大的理论基础,显然必须吸引相关学科的优秀人才共同耕耘,搭建起更加宽广的学术舞台”。视觉文化研究将有助于搭建起这样一个学术舞台,有利于培养教育技术人才拓宽视野,提高视觉素养、审美能力与文化品味,增强文化自觉意识与自主精神,真正实现教育、技术与艺术的有效融合。     大众对视觉信息的“读、解、用”的修养和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提高。而提高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广大的与视觉文化创作或应用相关的工作者的审美素养与能力。在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审美素养与能力的高低将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2.开掘教育资源建设新视角

    视觉文化开启教育资源建设新视角,赋予教育资源新特质:文本和图像结合、超文本和多媒体结合,以结构化的形式组织内容,以视图化的表征呈现内容,简洁、完整和清晰,并启发联想。

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

图8 视觉文化开启教育资源建设新视角

    在大众文化传播的时代,文化的品位是由大众传媒的传播者和受众的文化趣味决定的,如果传媒一味地媚俗,会导致受众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进一步平庸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众文化传播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大众的生活质量与精神健康状况。视觉文化研究改善文化环境,也就能够为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做出贡献。

3.拓宽教育技术发展新空间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教育技术的发展,必然要以有效的手段方式与文化一起共同担当传承科学知识和人类文明的使命。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相融合并不是偶然,而是时代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地将视觉文化教育置于大众教育的必修内容之中。视觉文化研究因而对拓宽教育技术发展有着深层次的意义。

    振兴中华文化,网络时代信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技术途径的可能,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提供了丰富资源的可能。目前所迫切需要的是“雄才大略”:视觉文化创新的“雄才”和开发应用能够产生世界影响的新民族文化资源的“大略”。建树文化结构理论与文化发展策略,是我国当代发展的急需。从教育技术人的角度来看,当前也正是拓宽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空间,融入国家文化与思想建设的主流,培养视觉文化人才与开发新文化资源的极佳时机。

参考文献:

课题来源: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视觉传播与视觉文化研究”(批准文号:教育部社政司函[2005] 102号文)

费迪南·德·索绪尔,瑞士人。他最著名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并不是他亲手写成,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日内瓦的授课讲稿以听课笔记的形式撰写,并于1915年以法文发表。英译本1956年才问世。英译本的发行才真正使索绪尔名声大振,对此后的符号结构学产生深远的学术影响。这也可以说是话语力量悬殊的一个生动例证。

[1] 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

.夏征农. 辞海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917.

李谌. 你具有视觉素养吗[N].文汇报,2004—9—12(8).

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24.

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BD/OL].~futureedu/.

 


  本文关键词: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8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88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c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