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应用_三角互证法_提升教育技术研究的品质_林刚_张诗亚

发布时间:2016-11-28 12:27

  本文关键词:应用“三角互证法”提升教育技术研究的品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三角互证法_提升教育技术研究的品质

2014.10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33期文章编号:1006—9860(2014)10—0023—06

Theor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理论与争鸣

应用“三角互证法”提升教育技术研究的品质 *

林 刚,张诗亚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摘要:“三角互证法”利用文献、考古学和人类学三种方法的相互印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微观与宏观结合的技术路线,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的有效性。教育技术具有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在进行教育技术研究时采用简单性的研究范式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该文将“三角互证法”作为一种混合方法研究范式引入教育技术研究,可以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找准研究切入点,构建规范的研究谱系,并通过进入教育实践现场开展实地考察,丰富教育技术研究的材料,促进教育技术研究的本原回归,提升研究的品质。

关键词:三角互证法;文献;考古;人类学;教育技术研究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兴未艾,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研究主题不断深入,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但若冷静反思,我们就会发现当前教育技术乃至整个教育领域的研究存在着诸多弊病,有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梳理,综合来看,有几点需要注意:

一是崇洋媚外,无视传统。研究者盲目同西方教育比较或攀比,鼓吹外国的月亮圆,依附西方教育理论,唯西方马首是瞻,而对于中国悠久而璀璨的传统文化熟视无睹,不善甚或不屑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养分。

二是浅尝辄止,功利性强。对国内外教育名著和思想理论的学习、研究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满足于遵循统一的所谓研究模式,不是以解决问题、提升理论为目的,而是盯着行政管理制度的指挥棒,制造出虚假繁荣的所谓研究成果。

三是闭门造车,疏离生活。当前很多研究基本是书斋式研究,不愿走进“活”的教育生活,不善于从那“活”的教育中提炼问题,把教育研究同社会文化现象隔离开来,画地为牢,坐井观天,使教育研究缺乏现实基础,流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1][2]。

上述“病征”绝不可小觑,它表征着教育技术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式单一, 找不到“真”问题,缺乏科学有效的研究范式。总之,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健康状况不良,,研究的品质亟待提升。针对此,我们开出的“药方”是:运用文献、考古、人类学三种方法“互证”的范式来指导教育技术问题研究,提升教育技术研究的品质。

一、“三角互证法”:溯源及释义

近代之前的历史研究常常只是运用文献记载作为唯一的考据材料。近代学者打破传统,推陈出新了二重证据法。如王国维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陈寅恪曾经概括二重证据法在20世纪初的发展:“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南边疆跨境民族教育发展现状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1JJD880028)和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南民族地区民生改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1AMZ004)的研究成果。


  本文关键词:应用“三角互证法”提升教育技术研究的品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6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96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7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