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的反思与发展路径——基于课程观视角
本文选题:课程观 + 文理分科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11期
【摘要】:文理分科作为一种课程设置方式,有其利弊,但总体来看,利大于弊。归结为文理分科的教育弊端,实质上是知识课程观自身的局限所致。新课程观作为一种更为进步的课程观,在理论与制度层面已经确立了在文理分科实施条件下,超越因知识课程观所致教育弊端的可能性,如何使新课程观从理念更好地走向实践,是实现文理分科发挥其自身优势、弥补因知识课程观造成的教育弊端、进一步走向完善的发展路径。
[Abstract]:As a kind of course setting method, arts and science division ha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ut in general, the advantages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In essence, the limi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curriculum is the result of the educational malpractice of the division of arts and sciences. As a more progressive view of curriculum, the new curriculum concept has established the possibility of surmounting the educational malpractice caused by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curriculum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vision of arts and sciences at the theoretical and institutional levels. How to make the new curriculum view better from the idea to practice is to realize the division of arts and science to give play to its own advantages, to make up for the educational malpractice caused by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curriculum, an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path.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桂安;普通中学不宜分快慢班[J];安徽教育;1980年11期
2 邱新野;;积极稳妥地改革中等教育结构[J];人民教育;1980年02期
3 杨新益;关于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一些问题的见解[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4 叶立群;中小学课程设计中的三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81年02期
5 李伟明;;统计学在教育科学中的应用举例[J];数学教学;1981年01期
6 杨新益;;关于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一些问题的见解[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7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思想必须纠正[J];江西教育;1982年01期
8 ;对《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的几点看法[J];数学通报;1982年09期
9 周宗京;;立足于改革 着眼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周宗京同志在高中改制研究会上的讲话(摘要)[J];四川教育;1982年11期
10 林苑;;一九八二年高考数学(文科)试卷分析[J];中学教研(数学);198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传伟;成虹;;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2 潘珞琳;;对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审美教育的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3 胡平;;摭谈新课程与学校发展[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4 李勇军;崔丽琴;;课程建设创新体系的研究[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佃娥;李树怡;杜发强;;从后现代课程观视角预测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6 ;庆祝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征文获奖名单[A];庆祝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专辑论文集[C];2004年
7 王定国;林若红;;建立“以生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吕智国;王阳;;文理渗透,开辟第二课堂教学[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玉龙;;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正确树立“五观”[A];第六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程萍;李广洲;;后现代课程观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后现代观念[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科技史研究中心 关增建;关注科学史教材编著[N];光明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刘华蓉;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出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王瑜琨 赖红英;高考改革在广东[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丁春凌;让叶子落到地面上来[N];辽宁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李建平;新课程:教研拒绝老套路[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赖瑞云;新教材中的体验课程观[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教学方法要“脱胎换骨”[N];重庆日报;2002年
8 孙世杰;永不言败[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本报通讯员 陈思;如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N];光明日报;2002年
10 周远清(本文作者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挑战重理轻文[N];科学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元;职前与在职幼儿教师课程观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明全;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任丹凤;中小学教科书编制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郭宝仙;英语课程组织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邹玉玲;主体性体育及其课程观探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严仲连;幼儿园个性化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胜;问题解决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耿淑玲;建国后中学化学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的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彬;试论语文教育的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许凯;论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恩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朱立新;人文视界中的幼儿教育课程理念[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学斌;应对新课程改革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智明;中学函数课程与教学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灵芝;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中国的适切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梁清;我国普通中学课程近代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71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971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