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社团的发展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18-10-16 16:13
【摘要】: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科技文化重心迅速向西南、西北大后方转移,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的全国性科技社团纷纷内迁,随着大后方科技事业的发展,一些新的科技社团又陆续建立起来。中国的科技社团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沉寂之后,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又在大后方逐步活跃起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社团为纽带,通过联合或独立地举办学术年会、出版科学杂志、开展科学讲座、进行实地考察等活动,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积极推进科学交流、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努力加强科技为抗战服务、为大后方建设服务,对推进大后方的经济开发、科技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Abstract]: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rapidly shifted to the southwest and northwest rear areas.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ganization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eastern region, moved inward one after anoth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rear area, Some ne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ocieti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one after another. After a brief period of silence,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ies gradually became active in the rear area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rough the joint or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of annual academic meetings, publication of scientific magazines, scientific lectures, field visits and other activities, the vast number of scientific workers have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 and actively promoted scientific exchanges by taking the association as a link.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made great efforts to strengt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serve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o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ar area, which ha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ar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er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抗战时期大后方全民抗战研究”(CQZDZ05),项目负责人:潘洵
【分类号】:G322.9;K2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潘洵;中国西部科学院创建的缘起与经过[J];中国科技史料;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朱联营;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源流考(二)——普及提高并举科学文化交流思想的形成与实践[J];编辑学报;2004年04期

2 陈涛;抗战时期西南建设述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贾国雄;抗战时期滇缅公路的修建及运输述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秦松;;《新民报》女老板邓季惺的经营之道[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谭刚;抗战时期的西部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J];天府新论;2004年02期

6 王骏;科学理性与社会参与:论20世纪上半叶科学家与中国社会的互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2期

7 施若谷;“科学共同体”在近代中西方的形成与比较[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潘洵;杨光彦;;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农村的社会变迁[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郑林;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2 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赵冬;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4 张培富;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D];山西大学;2006年

5 袁振东;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1927—1937[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6年

6 李列;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1928-1949年)[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肖雄;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办驿运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邓杰;基督教与川康民族地区近代医疗事业:边疆服务中的医疗卫生事业研究(1939-1955)[D];四川大学;2007年

9 薛建明;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操菊华;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历史演进[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程朝云;抗战初期的人口迁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王峻;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等教育的方针与措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祁映宏;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研究的体制化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5 甘志频;从科学共同体的发展看中国科学共同体的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孙毅;留学生与中国近代科学期刊的创办[D];山西大学;2006年

7 张成明;抗战时期重庆经济“外引”“内联”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刘韦;抗日战争期间我国高校内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9 覃卫国;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颖;国民政府时期科技政策探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侯德础,赵国忠;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与中国西部科学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盛炽;;新中国建立前的乌江盐运考略[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李宗海;;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自然灾害及其救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刘淑珍;;中革军委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J];中国档案;2010年02期

4 黄yP;;新桂系在广西推行的教育新政探析[J];教育评论;2010年01期

5 王俊斌;;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农场[J];黑龙江史志;2010年03期

6 鞠开;;文武双全 光辉一生——纪念张爱萍同志诞辰一百周年[J];江淮文史;2010年02期

7 王澄华;;菡子在皖东[J];江淮文史;2010年02期

8 季水河;;毛泽东与胡风文艺理论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9 王学振;;再论抗战文学中的重庆城市形象塑造[J];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10 傅月庵;;书皮的故事[J];中华手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进琪;;当年名篇论修养 如今心愿益彰扬——北京新四军研究会隆重纪念刘少奇到华中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发表七十周年[A];纪念刘少奇同志到华中暨《论共产党员修养》发表七十周年报告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昊苏;;在纪念刘少奇同志到华中暨《论共产党员修养》发表七十周年报告会上的讲话[A];纪念刘少奇同志到华中暨《论共产党员修养》发表七十周年报告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腾霄;;抗日根据地教育的地位与作用[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4 陈桂生;;略论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5 刘茗;;略论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教育[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6 巩小华;;试论抗日根据地学校中的民主精神[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7 许成人;;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成熟[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8 刘茗;;试论张腾霄的教育思想[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9 胡门祥;李育民;;张申府的战时教育思想[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10 沈雨梧;;近代后期浙江的师范教育[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薄云山 刘连喜;坚持科学发展 坚守耕地红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方齐云 胡若哲;中国农民合作的经验教训及启示[N];中华合作时报;2010年

3 记者 肖文;浙大与湄窖集团组建产学研开发中心[N];遵义日报;2010年

4 安徽记者站 范良文 李远峰;安徽金寨县再添红色景点[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肖用桁;江西泰和县马家洲集中营陈列馆开馆[N];中国文物报;2010年

6 秦基伟;“我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上)[N];国防时报;2010年

7 平山县县长 李彦明;三“合”并举建设“大西柏坡”红色旅游集群[N];河北日报;2010年

8 李富永;爱人类,更爱自己的人民[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9 韩彬彬;广东省第一处世界遗产[N];中国档案报;2010年

10 中央党史研究室 王继凯;聚焦:共产国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N];北京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玉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丽梅;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社会动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谢春;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艺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瀚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主要措施及历史启示[D];吉林大学;2009年

2 卢达;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再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难童教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水志刚;抗日战争时期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述论[D];扬州大学;2009年

5 张永;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述论[D];湘潭大学;2009年

6 程家文;抗日战争时期陕西社会结构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裴巧燕;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构建和谐社会研究[D];延安大学;2008年

8 王泉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的统战工作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合法性构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邓惠;烽火巾帼路: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74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274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a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