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中庸》教育思想探究
[Abstract]:The mean of the mean is a classic work of Confucianism and a model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t contains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it. Thus, the basic question of what is education is answered completely.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兵;;近代大学课程世俗化及其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莫志华;;试论语文课堂学习方法的优化——独立学院艺术生学习方法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3 王新峰;基础文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Z1期
4 艾兵有;伍家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基于云南佤族大学生信仰的调查[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线颖莹;;高师声乐教学之“主体间性”理论探微[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朱观明;从陶行知的师生观看新时期的师生关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沈立;中国佛教《华严经》的终生学习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8 张翼星;;试论当今大学的通识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9 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2期
10 郝彩玲;;浅析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J];才智;2010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揭章武;;基于公平教育视角解读“培优辅差”的教学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年
2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质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陈家斌;;论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及其现实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吴晓玲;刘中猛;;论教学的彻底性:一种再建构的历史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余敦康;;回到轴心时期——金岳霖、冯友兰、熊十力三先生关于易道的探索[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蔡辉振;;儒家宇宙观之探究[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宝龙;;“说谎者悖论”是思维混乱制造的智力游戏[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徐冰;;论“休谟问题”的多层涵义[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3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杜芳芳;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洪明;从“管理”到“辅导”:班级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俏华;论我国榜样教育中的道德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兰香;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贵礼;论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洁丽;学校教育惩戒权的国际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卢小男;信息技术环境下再论数学启发式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晓丽;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雪梅;幼儿家庭教育中母子冲突关系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方桃华;蒙学的生命观与生命教化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殷燕;论话题设计在小说教学中的实施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7 陆文龙;小学体育课运用游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缪海娟;关于小学教师惩戒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缪素华;高中生问题意识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名扬;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阶段性[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超;安涛;;杜威,离中国有多远——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07期
2 王楠;;对“读书无用论”的理性思考[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3 邓北平;;大战略背景下教育本质的再思考[J];理论界;2010年06期
4 刘志山;关于教育哲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何文福;;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6 孔海燕;;论杜威的教育观及其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意义[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任向阳;李斯;;教育本质辨析[J];教育评论;2009年04期
8 潘艺林;;有关掌握学习的实验应重视布卢姆教育哲学思想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01期
9 胡琪;;回归自由教育——对我国专业教育的反思[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4期
10 李志义;;让教育回归本然[J];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瑞;;由教育目的引发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肖凤彬;;从社会存在看教育目的的演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郑长利;;黄炎培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许梦瀛;;论荀子的教育目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孟星;;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功能[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李文赞;;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8 蔡芳;罗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目的——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刘锡印;;科普展品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A];2004年科技馆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4年
10 耿淑玲;伍成泉;;从《抱朴子外篇》看葛洪的世俗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赵凤华;“真维斯楼”真的远离教育本质吗?[N];科技日报;2011年
2 钟治国;《中庸》的理性主义精神[N];光明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陈瑾;一条走廊也能达成教育目的[N];成都日报;2009年
4 叶延武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教育就是追求幸福的体验[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藏佳;《中庸》点滴[N];吉林日报;2003年
6 范立夫;关于大学教育本质的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 田建国;推进教育观念创新[N];光明日报;2009年
8 程贤良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小学;不要以安全的名义“圈养”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邓小群;小学生背诵《大学》、《中庸》[N];深圳商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黄巧娣;新课改:在变革中追寻教育本质[N];乐山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颉理;《中庸》诠释史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邹晓东;《大学》、《中庸》的生存意识: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D];山东大学;2012年
3 卢明霞;中国孝德教育的历史与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晓薇;宋代《中庸》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5 张惠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目的需要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曹正善;教育智慧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娜仁高娃;向“场”而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9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郑熊;宋儒对《中庸》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叶;民族文化视野中教育目的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景龙;论《中庸》“诚”的思想及其特色[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赵兴余;苏轼与司马光《中庸》诠释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人性论认识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崔秀军;《中庸》人性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6 向楠;《中庸》心性修养论浅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汤娜;《中庸》“诚”之伦理透视及现代价值[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8 姚永萍;四川省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学生教育目的的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德yN;论教育本质的三种哲学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谢凌飞;《中庸》哲学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286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286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