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归因模式建构的实证研究
[Abstract]:135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terviewed and 354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an open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college students had a seven dimensional emotional attribution model; (2)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test tools were good.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上海市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建设项目资助(S30401) 江苏省心理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苏心规划07-004)资助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国雄;方富熹;赵佳;;幼儿对不同情境中的情绪认知及其归因[J];心理学报;2006年02期
2 陈少华,郑雪;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6期
3 唐洪,张梅玲,施建农;社会认知因素对儿童有关损人者情绪归因的影响[J];心理学动态;2001年02期
4 刘永芳,庄锦英,刘文渊;归因疗法——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J];应用心理学;1998年02期
5 徐琴美,鞠晓辉;7~11岁小学生对学习成功和失败的情绪反应与情绪归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齐冰;归因训练的若干研究综述及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胡胜利;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研究之概观[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2期
3 竭婧;杨丽珠;;10-12岁儿童羞愧感理解的特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郑信军;特质线索对儿童情绪、行为判断与归因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2年06期
5 赵国军,张国礼;关于归因定向与行为预测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6 郭文斌,姚树桥,黄敏儿,吴大兴;自动思维及归因方式对抑郁症作用的多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7 邵景进,刘浩强;我国小学生品德发展关键期研究的述评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8 徐琴美;何洁;;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9 李闻戈,方俊明;工读生和普通生攻击性行为归因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肖汉仕;中学生非理性信念量表编制及非理性信念干预[D];中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姬慧;移情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德育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学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蓓 ;虚拟内疚的机制及其德育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敏;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增修;攻击型受欺者的社会行为与认知缺陷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潘发达;大学生情绪归因的特点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成齐;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钱春霞;儿童损人后的失调心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纯;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少华;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儿童道德研究的新动向[J];心理学动态;1999年02期
2 孟昭兰;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个体情绪发展的理论探讨[J];应用心理学;2000年02期
3 魏立莹,赵介城,巫善勤;抑郁与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年04期
4 李旭,钱铭怡;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海云;励骅;;论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铜陵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滕飞;王登峰;周丽;;中国大学生的外显自我增强模式[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3 陈少华,郑雪;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6期
4 刘丙元;成败归因——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的双刃剑[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5年01期
5 王延东,王影月;归因理论在差生转化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年Z2期
6 陈少华,郑雪;亲社会情境中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1期
7 梁艳荣;;从归因模式的建立谈学习动机的激发[J];教学与管理;2009年09期
8 王春花;;大学生情绪调节与情绪归因相关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05期
9 刘畅;尹先美;;大学生自我情绪归因的特点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10 王毓s悖噬
本文编号:2306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30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