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arning时代教育公平观的新发展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new ideas and methods in the context of e-Learning, which have both theore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simple operation and are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So that the vast number of rural students with low starting points of education can enjoy the same good education as the students in urban central school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irical research, we give our ow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position that "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relative fairness of educational resul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unfair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赵兴龙;王光生;郑良栋;何克抗;;非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跨越式教学的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2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3 万明钢;“积极差别待遇”与“教育优先区”的理论构想——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途径探索[J];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4 华桦;;再论教育机会均等——与刘明海等商榷[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9期
5 王娟涓;NCLB法案对美国农村学校提出的挑战[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05期
6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信息界;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英;区域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选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罗兴根;教育平等与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两种态势[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查啸虎;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周元宽;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翟莉;学生家庭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何爱霞;简论反向社会化与成人教育[J];北京成人教育;2001年05期
7 钱民辉;论美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实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钱民辉;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10 冯建军,,周兴国;略述布蕾津卡的实践教育学思想──兼谈我国教育学的努力方向[J];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扈海鹂;;中国后农业税时代的“非同质性”农民[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张国兵;;我国教育政策的手段性功能初探[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朱家存;走向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8 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彦荣;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宜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万作芳;论教育异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倪胜利;中学民主教学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等等;教育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荣伟;中国教育民主化:理念、背景与思路[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廖茂忠;义务教育补偿的价值基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晓波;教育公平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分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孙晓丽;论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机会均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章光洁;白族农村社区中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辛治洋;论阿普尔教育理论的批判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美凤;解析美国教育技术的三条历史发展线索[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2 黎加厚;e-Education:电化教育的新定义──关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英文译名更新的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3 乔立恭;在进展中对电化教育再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4 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5 李康;美国教学技术与我国教学论之比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6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一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7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8 李康;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9 任剑锋,焦建英;教育技术的多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10 冯秀琪;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水忠 ,熊熙玲;Sun教育服务开e-Learning新局[J];互联网周刊;2001年39期
2 李海燕,兰国彬,余鹏飞;一种E-Learning平台的改进(英文)[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杨劲,陆渝,陈南飞;E-Learning系统特点和网络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4 钟青芬;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5 李燕萍 ,张玉静;如何建立与实施E-Learning下的培训系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07期
6 ;E-Learning案例解析[J];软件工程师;2002年08期
7 陈建新;E-learning与学习变革[J];孝感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8 恽如伟;E-Learning方式下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索[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9 汤鸣红;E-learning开创自主性学习教育模式[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丁旭;E-Learning实施秘籍[J];软件工程师;200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罗毅;吴耀武;娄素华;尹项根;张步涵;文劲宇;;“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网络远程教学中的e-Learning研究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陈焕东;余先川;罗烨;;E-Learning信息技术现状分析与展望[A];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进展——第三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李明斐;汲业;;基于知识库的e-Learning模型[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孟丽;杨伟铭;;面向服务的测绘教学训练系统体系结构研究[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Harrison Hao Yang;;新世界,新学习:E-Learning的趋势和议题(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晓强;E-Learning知识共享与适应性应用环境研究[D];东华大学;2003年
2 郝兴伟;基于知识本体的E-learning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蓝国铧;市民E-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史晓艳;E-learning系统数据仓库模型的研究和应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3 任宇;E-Learning个性化系统的推荐策略研究——来自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敏;基于协同过滤技术的E-learning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5 费奎明;基于E-learning平台的教学资源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羊凤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E-Learning教学系统中的实验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洪涛;面向教与学过程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设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银宁;快制网络课件工具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丹立;E-learning中基于聚类算法的多维度学习社区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阮高峰;分布式认知与知识管理视角下的e-Learning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08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408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