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比较教育学的“移植”隐喻及其运用

发布时间:2019-12-06 10:30
【摘要】:隐喻从语言现象、修辞手法发展为一种思维方式,在社会科学诸领域中有着自己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移植"隐喻贯穿于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各阶段,成为其范式转换的助产士。将概念隐喻引入比较教育学,分析比较教育学中的"移植"隐喻现象,无疑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卢晓中;对比较教育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03期

2 吴忠魁;比较教育:文化思维的冲突与选择[J];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01期

3 王炼;武夷山;;方法移植对科学计量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6年04期

4 郭贵春,安军;隐喻与科学理论的陈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5 文旭;吴淑琼;;英汉“脸、面”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许美德;李克建;;比较教育中的语言问题:三个流派[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容中逵;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借鉴问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俞珏;思维模式对汉语和英语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仲红卫;孔子的诗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黄珊;;一部解释型的汉语史——对《汉语语法化的历程》的解读[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王志坚;;诗歌隐喻类型及其功能[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刘小燕;;构成政府形象的行为体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金秀琴;对法律文化多元化的哲学反思——一种文化哲学的理路[J];北方论丛;2004年04期

8 吴宪忠;朱锋颖;;隐喻理论多维思考[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9 纪秀生;论人类语言的局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石明圆;“雷雨”意象的文化阐释[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马早明;;民国时期: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初兴[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2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杨晓敏;;浅议《人生拼图版》中的蒙太奇手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马早明;;民国时期: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初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佩璇;《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翔;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3 郑中华;基于制度视角的高等教育政策评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史宁;复杂思维视野下的高校德育系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雷东;先秦墨家语言实践及《墨子》文学意义考论[D];西北大学;2009年

7 夏绍熙;老庄“自然”观念的产生和变化[D];西北大学;2009年

8 贾丽民;逻各斯与人的生命[D];吉林大学;2009年

9 苏畅;汉语名词性隐喻的计算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吕耀中;英国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晓慰;产品象征设计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任娟;面向荒野:从历史到神话[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吉成国;基于课程标准的中韩(科学教育课程)高中化学学科教育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4 郝宝生;从语法隐喻角度研究英文报纸社论[D];东华大学;2010年

5 郭少东;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课程研究方法论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晓环;诗歌隐喻解读的B-S-I模式探究[D];四川外语学院;2009年

7 苗萌;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在概念隐喻研究中的应用[D];四川外语学院;2007年

8 郭文姝;余光中诗歌修辞艺术探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郑洁;竹词语及其修辞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显棠;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理论初探[D];苏州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钟映z,

本文编号:2570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570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e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