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大学生成人依恋、人际信任与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22:28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自我表露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分享个人信息的过程,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它同样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信任最初来源于对父母的依恋,进入大学以后,随着个体的成长,个体的依恋对象逐渐从父母转移到目前的同伴,即成人依恋。成人依恋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自我表露,还可以通过人际信任间接影响自我表露。本研究选取6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痛苦表露指数量表进行数据收集,分别探讨了大学生成人依恋、人际信任与自我表露的特征,两两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人际信任在成人依恋与自我表露之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状况良好,安全型依恋的人数最多,依恋状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人际信任水平处于中等偏下,自我表露略低于中等水平。(2)大学生成人依恋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三、大四学生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依恋回避在专业上和是否有恋爱经历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理工学生得分高于文科生,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3)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的人际信任水平高于男生,女生普遍信任得分高于男生;人际信任和普遍信任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高于大一学生。(4)大学生自我表露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的自我表露水平高于男生;自我表露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二、大三学生自我表露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自我表露在专业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文科生得分高于理工类学生。(5)大学生成人依恋、人际信任与自我表露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且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对人际信任和自我表露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人际信任对自我表露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6)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成人依恋和自我表露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文进;陆绮君;黄时华;;青少年人际信任的构成及其发展特点[J];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0期

2 郭爱丽;胡修银;;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年09期

3 谢安娜;杨蕴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成人依恋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02期

4 李笑燃;段兴华;王佳智;吴彩霞;;蒙汉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成人依恋与心理困扰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15年02期

5 徐瑞荣;施春华;;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8期

6 赵娜;周明洁;陈爽;李永鑫;张建新;;信任的跨文化差异研究:视角与方法[J];心理科学;2014年04期

7 余银;刘艳;郑海英;程淑英;马红霞;;大学生成人依恋、人格特质对人际困扰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5期

8 李彩娜;石鑫欣;拓瑞;;大学生成人依恋、元情绪及心理复原力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年02期

9 辛自强;徐啸尘;;温暖环境的人更信任吗?温度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5期

10 池丽萍;;父母与青少年的信任水平及代际传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书伟;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萌;高中生自我表露、人际信任与自尊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2 李厅;大学生成人依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3 林小丽;青少年现实和网络情境下人际信任和自我表露的关系:内外倾的调节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黄毅;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史宁;大学生成人依恋、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6 隆景云;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吴雪洁;人际信任在高中生归因方式和自我表露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正堂;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熊良斌;大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新民;大学生成人依恋、自我表露与抑郁状态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69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769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3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