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理解”的失落与彰显:哲学解释学视角下教师评价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0-08-01 11:17
【摘要】:哲学解释学有关"理解"的理论阐释对我们反思当前教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理解"视角分析当前我国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评价的管理和控制倾向严重,评价标准忽视个体差异,评价过程中缺少真实的对话和交流,评价结果缺少全面的反馈和解释。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评价应彰显"理解"的意蕴,评价目标应定位于在"理解"中促进教师发展,评价标准应是评价双方达成的"理解"共识,评价过程应是主体间的对话,评价结果应是一种"理解"性阐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赵光武;哲学解释学的解释理论与复杂性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赵希斌;国外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3 何中华;;关于“理解”的理解[J];东岳论丛;2007年02期

4 赵丽敏;;教师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2期

5 戚先锋;教师对教师评价态度的调查分析及应对[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胡福贞;失语与喧哗——教师评价实践中的话语现象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12期

7 田爱丽,张晓峰;对现行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5期

8 张晓峰;对现行教师评价三个基本问题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9期

9 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三[J];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月;;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2 张立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推进创新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尉利工;道法自然与诗意地栖居——两种天人观的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李海艳;;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蔡翥,石侃;挑战与对策:网络社会化与青少年道德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周新发,宗琴珍;高校现行教师评价工作中的弊端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房列曙;;高师院校历史本科创新教育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王晨曦;;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反思当前中国大学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张盼;;浅析《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春燕;;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幼儿园课程——以陈鹤琴为代表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蓝建;;应重视二十世纪下半期以来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关于教育的历史转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4 曾德华;;社会现实:来自奥尔曼的观点[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5 张同胜;;关于《水浒传》误读误解问题的探讨[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6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7 赵红亚;;试论学习型社会大学的整合策略[A];200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清洲;;论我国成人教育制度建设的发展[A];纪念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年大会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仪淑丽;;网络教育时代的教师角色重构[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有光;;祈向多元——中国诗学解释学基本阐释向度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颖;网络英语学习生态系统中的教师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6 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宋燕;和合学视野下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建构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丽;上海体育学院专项俱乐部开展现状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陈海涛;浅谈影视资源与文综合科目的课程整合[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张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衡论[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宏琴;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时代;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王晓虹;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文玉;高中地理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姚慧;大学生学风建设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卓尔;城郊接合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学惠;教学自我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胡福贞;失语与喧哗——教师评价实践中的话语现象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12期

3 张祥明;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重新审视[J];教育评论;2002年01期

4 李家成;论教育活动中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合[J];教育评论;1999年01期

5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6 张民选;回应、协商与共同建构——“第四代评价理论”评述[J];外国教育资料;1995年03期

7 张晓峰;教育管理:后现代研究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8 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年05期

9 冯明;组织中个体寻求反馈行为的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9年04期

10 胡福贞;;论教师的个人话语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琼;;“理解”视域下的教师评价改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2期

2 赵公民,刘爽英;教师的评价与教师队伍的管理[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03期

3 李琼;两种教师评价制度的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2年22期

4 吴麟麟,周西安,符永宏,陈龙;发展性教师评价探微[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Z1期

5 孙佃永;更新评价观念 加强教师评价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王景英;校长要为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建构支持型环境[J];黑龙江教育;2004年10期

7 李宗慧;中美教师评价制度比较研究[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王一喜;严桦;;试论我国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07期

9 张钰;;教师评价:教师职业成熟的助推器[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10 蒋小丰;高小清;;教师评价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06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玲玲;孙河川;;教师评价意义的研究[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孙河川;鲁良;刘文钊;郝妍;;芬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对辽宁省教师评价的启示[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徐林;;民办教师评价的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覃业阶;;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发展是大局,用人是关键——如何建立民办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5 张广辉;;两种教师评价的比较与整合[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郑宝生;;素质教育中对教师评价的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7 杨应元;宋艳丽;;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民办教师评价体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 温国忠;;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辽宁卷)[C];2010年

9 马力;;在“方法”的岔路口徘徊——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哲学解释学思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王帅;惠兴杰;李晓奇;;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昆山中学 洪敏;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评价?[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2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校长 李福新;这些教师评价为啥起了反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滨海新区塘沽新港第一小学校长 仝汝华;关于教师评价的思考[N];天津教育报;2011年

4 徐吉志 李霞;教师评价,其实是可以协商的[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5 赵小雅;教师评价:由奖惩依据到促进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李霞(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胶南市滨海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教师评价是可以协商的[N];中国教师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周波;盐小教师争创“新三好”[N];成都日报;2005年

8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 刘尧;评价教师得摸准教师的生长点[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上星”激活教师评价体制[N];济南日报;2005年

10 孝昌县陡山乡中心学校校长 鲁菊芳;优化教师评价制度 完善学校内部管理[N];孝感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宝斌;转型时期通往教育自觉的高校教师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梁红京;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郑东辉;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吴煦;超越海商法解释的形式主义和怀疑主义[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7 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光彦;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赖俊明;现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分析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周春燕;复杂性视阈中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卫红;发展性教师评价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孙启武;城西小学的教师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许宏鉴;网络对外汉语教师的评价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4 张金玉;基于电子教学档案的教师专业化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耿薇;基于教师发展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瑞花;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分布式教师评价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喻冰洁;中学教师差异性评价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韩义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评价的有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毛移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教师评价模式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少明;宝鸡市龙泉中学教育科研的现状、原因与对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77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777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7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