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中学生校园欺凌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0 16:03
【摘要】:本研究主要关注影响欺凌行为发生的家庭因素之家庭教养方式和个体人格因素自尊来进行深入研究,以探求两者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研究中通过采用《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及自尊量表,对806名初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主要得到的结论有:1.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中除网络欺凌外,其余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仅身体欺凌在父母是否离异上存在差异。年级之间只有语言欺凌存在显著差异。2.家庭教养方式量表中父亲拒绝和父亲过度保护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上只有父亲情感温暖差异显著,父亲拒绝和父亲情感温暖在生源地和父亲受教育程度上存下差异显著且母亲情感温暖在母亲受教育程度上也存在显著异。3.数据分析显示自尊在性别、年级及是否独生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人口学变量父母是否离异、是否外出务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上均有显著差异。4.自尊与父、母拒绝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另外自尊与受欺凌所有维度及网络欺凌为显著负相关。受欺凌分量表的所有维度均与父亲拒绝、父母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欺凌分量表所有维度均与父、母拒绝为显著正相关。5.根据回归方程可知,自尊、父母拒绝可以预测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家庭教养方式可以通过自尊影响学生受欺凌行为的程度,自尊在家庭教养方式和受欺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78;G444
【图文】:

结构图,结构图,儿童,亲子


图 1-1 校园欺凌结构图2.1.3.1 校园欺凌的理论关于校园欺凌的理论假设有很多,在心理学方面研究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依恋理论假设。Johnd·Bowlby 最早提出了依恋理论,她认为在出生的前几年里,照顾者和儿童之间的亲子依恋及亲子之间的互动模式会内化形成儿童人际交往的内部工作模式。如果在婴儿期形成不安全的“内部工作模式”,可能会

倒金字塔


图 2-2 张向葵等的“倒金字塔”自尊结构 自尊的理论于自尊的理论有很多,综合各大学者们的研究笔者得出以下三种主要理论论模型、认知理论模型以及社会学理论模型。1)情感理论模型感模型中主要涉及自尊的组成要素和自尊的来源。该模型的前提假设是期所形成的自尊,换言之,个体的自尊在婴儿阶段得到发展,但是在之发展成长过程中,自尊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时候归属感和操控感变为自成分。在前学者们的研究中得出,幼儿园和学前儿童的自尊水平与早期的依恋类型紧密相关,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自尊水平都比较高,后来发现状在青少年群体中也存在。2)认知理论模型理论模型强调,自尊是个体有意识的对自己进行的价值评价。在此基础上

结构图,黄希庭,自我价值感


图 2-1 黄希庭自我价值感结构图 2-2 张向葵等的“倒金字塔”自尊结构.3 自尊的理论关于自尊的理论有很多,综合各大学者们的研究笔者得出以下三种主要理论:理论模型、认知理论模型以及社会学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春丽;;父母亲职业不同的职业医护生家庭教养方式调查比较[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22期

2 石小琴;;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个性发展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26期

3 王丹;;重庆大学生自信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04期

4 胡水清;;对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探讨——由三个案例分析谈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22期

5 廖青;肖u&;;西方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路径方法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7年10期

6 杨小恩;;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途径[J];科技展望;2015年33期

7 谢小丹;;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校园心理;2016年02期

8 冯邵珍;吴敏;;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恋爱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年03期

9 赵琳娜;;论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赤子(上中旬);2015年20期

10 刘珊;;青少年心理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个案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浩哲;;第八讲 我国家庭教养方式的误区及对策[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2 杨晓莉;赵永红;;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归因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孙小华;;浅谈品行障碍患者的家庭教养方式问题[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4 朱倩云;;小学高年级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5 张劲梅;张庆林;;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养方式调查[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宋明霞;欧阳胜权;;高校“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解析[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郝玉成;;浅谈树人的有效做法[A];2013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许薇薇;应湘;;国内外关于性格优势的研究评述[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张斌;程婕婷;;功能性躯体症状的母系代际传递性:家庭教养方式的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徐天朝;许鹏;王煜慧;王伟宁;张磊;陈国良;;新兵适应障碍者人格特点、心理防御方式及家庭教养方式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朱尹莹 池瑞辉;微共体让孩子们抱团成长[N];宁波日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杨咏梅;孩子进入青春期 家长切莫硬碰硬[N];中国教育报;2017年

3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彭解华;读懂幼儿“快速表态”背后的潜台词[N];中国教育报;2017年

4 李舒蕊;从心理角度看家庭教养方式[N];大众科技报;2005年

5 范新娜;用心呵护军娃健康[N];解放军报;2018年

6 泗阳县三庄初级中学 葛以升;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导致未成年人犯罪[N];江苏法制报;2008年

7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13级 黄雪丽;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N];山西青年报;2015年

8 本报记者 纪秀君;幼儿园家访,从“握手”到“击掌”[N];中国教育报;2015年

9 徐湘晖 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孩子说“我不会”,你听得懂?[N];中国教育报;2016年

10 李文;心理幼稚是怎样形成的[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魏莉莉;脆弱的国家未来竞争潜力及其原因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戴吉;悦纳进取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晓爽;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控制与个人责任感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2 纪艳婷;中学生校园欺凌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年

3 杨白志;二孩家庭教养方式特征的质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4 余珊珊;三~五年级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观点采择能力对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D];闽南师范大学;2017年

5 杨雪时;初中生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与厌学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6 左阿珠;家庭教养方式对18月龄儿童发育行为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7 何昕彤;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6年

8 李丽丽;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9 田丹;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卡通角色认同之关系研究[D];深圳大学;2017年

10 徐莉;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88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788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a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