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大学生对共享单车私有化态度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0-10-19 12:07
   共享单车作为近年社会上的一个新生事物,最初的设计原理是为了解决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因为在较短的距离内骑上单车自由行动要比乘坐公交或地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由于单车设计理念符合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共享单车的发展从校园进入城市,从大城市进入小城市,品牌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由于人们之前从未接触过此类模式,所以在共享单车的使用与停放中存在一定不当操作,这给共享单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共享单车私有化行为的事情上,大多数个体会倾向于私有化的利己行为吗?由于利己行为会受到外界环境与认知的影响,所以本研究将私有化行为经由访谈及讨论后根据私有化行为在法律与道德层面上的差异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破坏私有化(将共享单车通过一定方式完全禁止他人使用且损害了共享单车公司对共享单车的所有权)、完全私有化(共享单车公司所有权未受损害但其行为杜绝了他人使用共享单车的可能)与部分私有化行为(一定程度上增加自身使用的概率,但并未杜绝他人使用可能)。分别测量个体对三类私有化行为的态度,将心理学研究引入共享单车领域,为共享事物的发展提供实验支持。目的:增加对社会发展的新兴事物的研究,尝试开始其在心理学领域内的研究。同时也是通过心理学的方式协助社会了解个体在面对新事物时的心态,以便更好的引导群众适应社会发展,共建美好社会。方法:为避免社会赞许效应,本研究使用内隐态度测验(IAT)与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范式(EC)通过对个体内隐态度的测量与改变来探讨个体对共享单车私有化的态度。结果:研究一表明,被试对破坏私有化和完全私有化行为上持消极态度,但在部分私有化行为上持积极态度,且女性较男性更为积极。研究二表明,EC范式可以改变被试的内隐态度,实验组被试对部分共享单车私有化内隐态度改变为倾向于消极态度。结论:个体对不同共享单车私有化行为存在不同的态度,对较低层次的私有化行为持认可态度,且此态度存在可改变性。
【学位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844.2
【部分图文】:

原理图,评价性,启动程序,原理


图 1.1 评价性启动程序原理验目的主要是比较阶段一与阶段二中对目标刺激的判断反应时动效益的考察 基于启动刺激是阈上或是阈下呈现的而被分为能够被意识所察觉的时候被称为阈上评价性启动任务(Sive Priming Task),而在不能被意识所察觉时被称为阈下评价性ianl Evaluative Priming Task) 但是,这种范式并没有形成标准化究者之间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只是认为在目标刺激和启动刺该少于 500ms 之后也有研究者在其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改变,如陈述,但在统计方法上保持延续 5.2 内隐联结测验eenwald,McGhee,&Schwarth(1998)在神经生理学的理论中,考虑间的神经通路连接更为紧密,可以转化为对刺激的反应时间的迅物之间的反应时间的差异可以被利用来考察被试对刺激的态度通过指导语连接两个刺激物,然后要求被试按键反应来测其反应

情感,图片,态度


1 选题缘由与文原理的衍生 同样 AMP 测验也原理为将被试面对一个会引型的情绪体验,嫁接到一个其时被试会将对会引起情感反应激)中,通过对无意义刺激(出现的刺激的态度情绪 理,AMP 测验伴随着投射测验需要关注的是,在态度研究的在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间的差异或许会对结构有一定影响,指导语从而引导被试进行不同由此,AMP 范式兼具外显态度图片 评价

评价性,条件反射,研究假设,间性


评价性条消极/积极500ms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衍刚;刘莉;曾燕玲;宁志军;;道德自我对利己和利他行为倾向的注意偏向[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05期

2 李薇;陈晓梅;金晓君;赵妍;李丽娜;;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利他行为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6期

3 白祖纲;;公私伙伴关系与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J];行政论坛;2014年02期

4 曹衍淼;王美萍;常淑敏;;不同情境下大学生移情与内隐利他行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3期

5 濮冰燕;;IAT测验对大学生内隐利他态度的实验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07期

6 戴颖;;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的进化心理学解释[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7 任娜;佐斌;;测量内隐态度的情感错误归因程序[J];心理科学;2012年02期

8 高屹;;海洛因戒断者对毒品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9 瞿建国;姚美雄;;当代大学生功利心理的调查[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刘俊升;桑标;;内隐-外显态度的关系及其行为预测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乐;态度形成的理论与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明证;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韩恺;利己性、利他性及其与幸福感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2 胡鹏;物理环境秩序对利己行为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D];广州大学;2017年

3 陈景红;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内隐态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4 荀丹;自我参照加工对态度形成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齐金玲;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朝霞;内隐态度形成过程中的经典条件反射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47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847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e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