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事件对大学生乐观偏差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7 02:48
所谓乐观,指的是一种向善的预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与人们对人生的满意度、身体健康及自我的幸福感受相关联。乐观偏差的含义是当同他人作对比的时候,在事件发生几率一样的背景条件下,个体会以为好事会比坏事发生自我身上的概率较低。研究一是对大学生群体问卷调查,对183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生活事件上普遍表现出乐观偏差,在被试的性别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研究二是启动效应实验。此实验分为两组情况:积极事件与消极事件对应目标词‘我’和‘他’的启动为第一组;第二组是积极、中性与消极事件对应目标词‘我’和‘他’的启动。然后再对这两组被试判断‘我’与‘他’的反应时分别作出分析。第一组结果显示,目标反应为‘我’时的主效应显著快于目标反应为‘他’时。事件性效价与目标反应的交互作用显著,即不管是在消极性是还是积极性事件启动下,实验者对于目标词‘我’时的反应都明显快于目标词为‘他’时。第二组的结果是:不管是在积极性事件、还是中性事件启动下,实验者对于目标词‘我’时的反应都显著快于目标词为‘他’时,而在消极上对于目标词‘我’显著慢于目标词‘他’。研究三采用内隐联想实验,以判断个体在面对亲与非亲的人时,被试判断自己与亲密关系和非亲密关系的人相比发生积极或消极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大小是否存在乐观偏差倾向。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容(亲密+积极)与不相容条件(非亲密+消极)下,被试对积极的并且亲人之间的反应显著快于消极和非亲人的反应,即IAT效应的存在。总体而言,本研究运用测量和实验的方法得到了大学生对于生活事件存在普遍的乐观偏差,且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中性事件的启动下也存在乐观偏差,此外在亲密与非亲密关系中也体现了乐观偏差。
【学位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84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生活事件
2.1.1 生活事件的界定
2.1.2 生活事件的类型
2.1.3 生活事件的特征
2.2 乐观偏差
2.2.1 乐观偏差的意义
2.2.2 乐观偏差产生的心理机制
2.2.3 乐观偏差的影响因素
2.2.4 乐观偏差的作用
2.3 乐观偏差的结构与测量
2.3.1 乐观偏差的结构
2.3.2 乐观偏差的测量
2.4 大学生看待生活事件中的乐观偏差
2.4.1 乐观偏差的普遍性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3 研究框架与假设
3.1 研究基本框架
3.2 研究假设
4 实证研究
4.1 研究一问卷调查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工具
4.1.3 方法和程序
4.1.4 结果分析
4.1.5 乐观偏差在性别上无差异
4.1.6 结果讨论
4.2 研究二启动效应实验
4.2.1 实验对象
4.2.2 实验设计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程序
4.2.5 结果分析
4.2.6 结果讨论
4.2.6.1 实验对象和工具
4.2.6.2 实验材料和程序
4.2.6.3 实验结果和讨论
4.3 研究三内隐实验
4.3.1 实验对象
4.3.2 实验设计
4.3.3 实验材料
4.3.4 实验程序
4.3.5 结果分析
4.3.6 结果讨论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总结
5.1.1 讨论
5.2 结论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的不足
5.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7912
【学位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84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生活事件
2.1.1 生活事件的界定
2.1.2 生活事件的类型
2.1.3 生活事件的特征
2.2 乐观偏差
2.2.1 乐观偏差的意义
2.2.2 乐观偏差产生的心理机制
2.2.3 乐观偏差的影响因素
2.2.4 乐观偏差的作用
2.3 乐观偏差的结构与测量
2.3.1 乐观偏差的结构
2.3.2 乐观偏差的测量
2.4 大学生看待生活事件中的乐观偏差
2.4.1 乐观偏差的普遍性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3 研究框架与假设
3.1 研究基本框架
3.2 研究假设
4 实证研究
4.1 研究一问卷调查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工具
4.1.3 方法和程序
4.1.4 结果分析
4.1.5 乐观偏差在性别上无差异
4.1.6 结果讨论
4.2 研究二启动效应实验
4.2.1 实验对象
4.2.2 实验设计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程序
4.2.5 结果分析
4.2.6 结果讨论
4.2.6.1 实验对象和工具
4.2.6.2 实验材料和程序
4.2.6.3 实验结果和讨论
4.3 研究三内隐实验
4.3.1 实验对象
4.3.2 实验设计
4.3.3 实验材料
4.3.4 实验程序
4.3.5 结果分析
4.3.6 结果讨论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总结
5.1.1 讨论
5.2 结论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的不足
5.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月;谭利;;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乐观/悲观偏差[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2期
2 齐冀;;乐观偏差的研究综述[J];神州;2013年33期
3 滕召军;刘衍玲;刘勇;翟瑞;;乐观偏差的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1期
4 沈潘艳;滕召军;;食品安全的乐观偏差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8期
5 张姝明;蒋钦;谢丹菊;;大学生对一般生活事件和意外事故的乐观和悲观偏差估计:直接和间接测量的比较[J];心理科学;2013年02期
6 陈瑞君;秦启文;王晓刚;傅于玲;杨帅;;乐观偏差的内隐效应[J];心理科学;2013年02期
7 陈瑞君;秦启文;;乐观偏差研究概况[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11期
8 沈潘艳;辛勇;田剑锋;;汶川地震后大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乐观偏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3期
9 陈静;蒋索;陈月凤;;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对收容教育女性艾滋病乐观偏差的效果评价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年05期
10 王炜;刘力;周佶;周宁;;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乐观偏差[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2857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857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