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12-20 14:02
近年来,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如何提高他们的心理安全感,从而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话题。因此了解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选取开封某一中职学校学生517人,以心理韧性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心理安全感问卷为工具,分析了中职生的心理安全感现状,考察了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心理安全感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与心理安全感间的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以30名中职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团体辅导对中职生心理安全感干预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中职生的心理安全感在生源地、性别以及(非)独生子女上无显著性差异;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心理安全感两两之间呈显著相关;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与心理安全感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心理安全感三个变量上的后测和追踪测差异均显著。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职生的心理安全感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女生的心理安全感略高于男生,城市学生的心理安全感略高于农村学生,但都没有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安全感上...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应对方式
1.1.1 应对方式的概念
1.1.2 应对方式的分类
1.1.3 应对方式的测量
1.2 心理韧性
1.2.1 心理韧性的概念
1.2.2 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
1.2.3 心理韧性的测量
1.3 心理安全感
1.3.1 心理安全感的概念
1.3.2 心理安全感的相关理论
1.3.3 心理安全感的测量
1.3.4 心理安全感的现状
1.3.5 心理安全感的干预
1.4 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1.4.1 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1.4.2 应对方式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1.4.3 心理韧性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2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2 研究内容与框架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3 研究一 中职生心理安全感的现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施测与数据处理
3.4 研究结果
3.4.1 心理安全感现状分析
4 研究二 中职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施测与数据处理
4.4 研究结果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2 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4.4.3 心理韧性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4.4.4 应对方式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4.4.5 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与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5 研究三 基于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团体辅导对中职生心理安全感的干预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工具
5.3.3 研究程序
5.4 施测与统计处理
5.5 研究结果
5.5.1 团体辅导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同质性检验
5.5.2 干预组对照组后测比较
5.5.3 干预组对照组追踪测比较
5.5.4 干预组和对照组前后测的比较
5.5.5 干预组对照组追踪测前测比较
5.5.6 干预组对照组前后测增值差异比较
5.5.7 干预组对照组前测追踪测增值差异比较
6 分析与讨论
6.1 中职生心理安全感现状
6.1.1 中职生心理安全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6.1.2 中职生心理安全感在(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6.1.3 中职生心理安全感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6.1.4 中职生整体心理安全感水平
6.2 中职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6.2.1 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6.2.2 心理韧性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6.2.3 应对方式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6.2.4 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与心理安全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6.3 团体辅导对中职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心理安全感的干预效果分析
6.3.1 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
7 研究建议
8 小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基本信息问卷
附录 B 心理韧性问卷
附录 C 应对方式问卷
附录 D 心理安全感问卷
附录 E 团体辅导方案
附录 F 团体反馈表
团体观察记录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农村高中生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J]. 金雪,熊敏,王洪礼.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09)
[2]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应用效果的分析[J]. 宫火良,许维素.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06)
[3]中国人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J]. 廖友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05)
[4]范式转移的代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咨询哲学[J]. 许维素.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04)
[5]心理韧性研究诸进路[J]. 席居哲,左志宏,WU Wei.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9)
[6]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特点现状调查[J]. 梅高兴,潘运,赵守盈. 中国特殊教育. 2012(06)
[7]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J]. 姜圣秋,谭千保,黎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03)
[8]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治疗大学生抑郁[J]. 席明静.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02)
[9]某市219名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王平,徐礼平,李晶,王俊.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08)
[10]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J]. 朱丹. 中国特殊教育. 2009(02)
硕士论文
[1]当代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及对策研究[D]. 高岩.沈阳农业大学 2016
[2]高中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及其提升对策研究[D]. 庞晓翔.天津师范大学 2015
[3]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D]. 郑长锋.福建师范大学 2015
[4]大学生情绪智力、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杨捷.河北大学 2014
[5]成长性团体咨询对中专生安全感影响的实证研究[D]. 宇文玉昕.河北师范大学 2013
[6]初中生心理安全感与家庭环境、人格特征关系研究[D]. 崔亚平.河南师范大学 2012
[7]上海市高中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 和亮坤.上海师范大学 2012
[8]团体辅导对初中生自信心培养的应用研究[D]. 李小霞.西南大学 2010
[9]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对安全感的影响研究[D]. 唐明皓.湖南师范大学 2009
[10]大学生坚韧性人格、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马先明.苏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27994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应对方式
1.1.1 应对方式的概念
1.1.2 应对方式的分类
1.1.3 应对方式的测量
1.2 心理韧性
1.2.1 心理韧性的概念
1.2.2 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
1.2.3 心理韧性的测量
1.3 心理安全感
1.3.1 心理安全感的概念
1.3.2 心理安全感的相关理论
1.3.3 心理安全感的测量
1.3.4 心理安全感的现状
1.3.5 心理安全感的干预
1.4 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1.4.1 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1.4.2 应对方式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1.4.3 心理韧性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2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2 研究内容与框架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3 研究一 中职生心理安全感的现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施测与数据处理
3.4 研究结果
3.4.1 心理安全感现状分析
4 研究二 中职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施测与数据处理
4.4 研究结果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2 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4.4.3 心理韧性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4.4.4 应对方式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4.4.5 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与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5 研究三 基于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团体辅导对中职生心理安全感的干预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工具
5.3.3 研究程序
5.4 施测与统计处理
5.5 研究结果
5.5.1 团体辅导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同质性检验
5.5.2 干预组对照组后测比较
5.5.3 干预组对照组追踪测比较
5.5.4 干预组和对照组前后测的比较
5.5.5 干预组对照组追踪测前测比较
5.5.6 干预组对照组前后测增值差异比较
5.5.7 干预组对照组前测追踪测增值差异比较
6 分析与讨论
6.1 中职生心理安全感现状
6.1.1 中职生心理安全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6.1.2 中职生心理安全感在(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6.1.3 中职生心理安全感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6.1.4 中职生整体心理安全感水平
6.2 中职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6.2.1 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6.2.2 心理韧性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6.2.3 应对方式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6.2.4 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与心理安全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6.3 团体辅导对中职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心理安全感的干预效果分析
6.3.1 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
7 研究建议
8 小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基本信息问卷
附录 B 心理韧性问卷
附录 C 应对方式问卷
附录 D 心理安全感问卷
附录 E 团体辅导方案
附录 F 团体反馈表
团体观察记录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农村高中生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J]. 金雪,熊敏,王洪礼.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09)
[2]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应用效果的分析[J]. 宫火良,许维素.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06)
[3]中国人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J]. 廖友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05)
[4]范式转移的代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咨询哲学[J]. 许维素.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04)
[5]心理韧性研究诸进路[J]. 席居哲,左志宏,WU Wei.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9)
[6]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特点现状调查[J]. 梅高兴,潘运,赵守盈. 中国特殊教育. 2012(06)
[7]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J]. 姜圣秋,谭千保,黎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03)
[8]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治疗大学生抑郁[J]. 席明静.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02)
[9]某市219名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王平,徐礼平,李晶,王俊.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08)
[10]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J]. 朱丹. 中国特殊教育. 2009(02)
硕士论文
[1]当代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及对策研究[D]. 高岩.沈阳农业大学 2016
[2]高中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及其提升对策研究[D]. 庞晓翔.天津师范大学 2015
[3]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D]. 郑长锋.福建师范大学 2015
[4]大学生情绪智力、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杨捷.河北大学 2014
[5]成长性团体咨询对中专生安全感影响的实证研究[D]. 宇文玉昕.河北师范大学 2013
[6]初中生心理安全感与家庭环境、人格特征关系研究[D]. 崔亚平.河南师范大学 2012
[7]上海市高中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 和亮坤.上海师范大学 2012
[8]团体辅导对初中生自信心培养的应用研究[D]. 李小霞.西南大学 2010
[9]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对安全感的影响研究[D]. 唐明皓.湖南师范大学 2009
[10]大学生坚韧性人格、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马先明.苏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27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927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