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关怀理论视野中的师生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22:13

  本文关键词:关怀理论视野中的师生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师生关系是教育理论中的重要议题,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影响教育效果的核心因素。时代的进步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师生交往方式的改变,也伴生了诸多问题。教育研究者和实践中的教师不断的将革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管理体制等作为教学改革中的重点,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任何因素对于学生心理成长和人格养成的影响都无法胜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关怀理论为师生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界,使笔者发现当下师生关系不良的症结。关怀是联结师生关系的纽带,也是师生关系转型的趋势。师生关系作为一个动态实现的、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的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的实践范畴应当被重新认识并确定较明确的价值取向。师生关系是教育关系的本质决定了师生关系回归到教育交往本身时,教育的魅力和效果才能显现。而师生关系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传授和接受为内容的交往远不能达到师生关系的实质。教育关系中,关怀应被视为教育的本体目标,而不仅仅是手段,教育怀着的主要目标就是维持并增进自己与所交往者之间的关怀性。教师应该是积极价值的守护者,对终极价值的关怀是对人本质的关怀,对当下生活的关怀是对人生活世界的关怀。师生间的对话关系和我你关系的建立是师生双方在关怀关系中责任和体验的共享,落实到行动中,师生双方都应把握相关的交往原则,尤其教师承担着使学生学会关心的重责,唯有此,师生关系成功转型才有可能。本文分三个部分阐述关怀视界中的师生关系有何困境、缺何支撑、如何转型的问题。 引言部分介绍本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价值、我国建国后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关于师生关系的现状研究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阐述了师生关系的发展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并界定了本论文的研究角度。 第二章主要理清师生关系问题之象。师生关系的问题是琐细的,同时也是高度关联的。通过对问题的集中审视,探寻引发问题的背景原因、内部原因,发现师生关系转型的趋势,这是关怀理论可以介入的铺垫。 第三章主要以关怀理论关照师生关系。通过对师生关系实质和关怀理论的解读,显明了关怀理论在师生关系转型中的适切性。 第四章结合我国儒家传统师生关系的关怀基因,论述宏观关怀和微观关怀在我国师生关系转型中的实现模式和具体原则。
【关键词】:关怀 关怀理论 师生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5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引言8-14
  • 1.1 选题缘起8-9
  • 1.2 本研究的意义9-10
  • 1.3 已有研究综述10-11
  • 1.4 研究方法11-12
  • 1.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2-14
  • 第2章 当代师生关系困境之象14-24
  • 2.1 当下师生关系问题的审视14-19
  • 2.1.1 师生关系维度局限于教学关系14-15
  • 2.1.2 师生冲突15-17
  • 2.1.3 师生关系过度契约化倾向,时效性缩短17-19
  • 2.2 问题原因透视19-22
  • 2.2.1 社会转型及其影响19-20
  • 2.2.2 多元价值并存及其影响20-21
  • 2.2.3 大众媒介:信息化时代的革命及其影响21-22
  • 2.3 师生关系转型的必然性和趋势22-24
  • 第3章 关怀理论关照下的师生关系之析24-34
  • 3.1 师生关系的本质解读24-26
  • 3.1.1 师生关系本质上是教育关系24-26
  • 3.1.2 师生关系应有的价值取向26
  • 3.2 关怀理论的意涵26-30
  • 3.2.1 关怀的释义26-28
  • 3.2.2 关怀的性质28-30
  • 3.3 关怀理论与师生关系的契合30-34
  • 3.3.1 契合依据30-31
  • 3.3.2 教师的意识特点31-32
  • 3.3.3 学生的意识特点32-34
  • 第4章 关怀理论视野下的师生关系转型之思34-42
  • 4.1 师生关系的儒家关怀基因34-35
  • 4.2 关怀理论关照下师生关系的转型35-42
  • 4.2.1 转型中的宏观关怀36-37
  • 4.2.2 转型中具体情境的关怀37-38
  • 4.2.3 关怀行动38-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8
  • 致谢48-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渠欢;;高校师生关系疏离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2 刘新彦;;积极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J];成才之路;2011年15期

3 刘云峰;;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J];新课程(下);2011年05期

4 欣卉;;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师生关系[J];华人时刊;2011年09期

5 程洁;;师生交往公平:诉求、意义及实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闫桂华;我看今日之师生关系[J];基础教育;2004年08期

7 秦安安;秦轲;;当代大学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2期

8 沈颖;;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新型师生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3期

9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师生关系研究课题组;张雪珍;夏懋祥;;小学师生互爱关系形成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11期

10 李向辉;;游离与回归:高校师生关系嬗变的反思及重塑[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媛媛;樊晶;;试述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2 阴山燕;张大均;余林;;促进师生关系的心理素质教育软件开发与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张春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张颖;;用赏识托起学生飞翔的翅膀[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5 何彩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孙玉民;;“交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7 孙丽娜;;坚持“三多三少”教育理念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8 张秀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9 王茜;陈会昌;;师生关系对小学一年级同伴关系影响的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权江红;伍新春;;教师效能系统训练对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九江市外国语学校 周兴娣;论新型师生交往[N];九江日报;2008年

2 泰州市海军中学 屠宁;用“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李小伟;阳光体育融洽师生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睢县高级中学 焦凤奎;论新世纪的师生关系[N];学知报;2010年

5 河南省洛阳市东升第一小学 郜慧娟;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研究[N];学知报;2011年

6 山东省利津县汀罗一中 程建芳;协调师生关系,发展和谐课堂[N];学知报;2011年

7 南华县职业高级中学 李秀萍;浅谈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8 张秀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N];甘肃日报;2005年

9 韩增圣;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营口日报;2007年

10 长治清华中学 张引祥;创设和谐教育氛围[N];长治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鹏;当代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冲突的文化透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4 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陶凤翔;高校数字化学习与师生共同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晓静;课程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家起;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荷花;学习的教学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咏梅;从管治到善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煜;论民主式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蒋天策;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冯;高校师生关系及师生交往状况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娜;教育实习中有效师生交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江平;试论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海英;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香兰;论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支爱玲;教学中建构合作型师生关系的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成刚;优化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范士龙;和谐师生关系的促进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关怀理论视野中的师生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00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5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