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4-13 01:16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韧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453名大学生为有效被试,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状况,心理韧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选用的研究工具有:(1)心理韧性量表;(2)大五人格问卷;(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4)自编人口学变量调查表。 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大学生在不同的受教育环境心理韧性差异显著,无论家乡是南方还是北方,受教育环境不同,心理韧性差异显著,在南方受教育的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在北方受教育的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第二,大学生心理韧性在城乡、是否是独生子女、父亲受教育程度、月平均消费水平几个方面差异显著,而在年级、母亲受教育程度、专业、性别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心理韧性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非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月平均消费在中等水平的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月消费水平高于800元以上的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第三,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及其各个维度都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人格特质中的宜人性、外向性、责任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神经质、开放性呈显著的负相关。 第四,人格和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责任心和宜人性对心理韧性正向预测,神经质负向预测心理韧性;总的社会支持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对支持的利用度负向预测心理韧性。 第五,高心理韧性组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神经质、开放性得分显著低于低心理韧性组,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得分显著高于低心理韧性组,社会支持得分显著高于低心理韧性组大学生。而对支持的利用度差异不显著。 第六,社会支持在人格与心理韧性间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韧性 人格 社会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1 文献综述10-17
  • 1.1 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界定10-11
  • 1.1.1 “Resilience”一词的中文翻译10
  • 1.1.2 心理韧性的定义10-11
  • 1.1.3 心理韧性的操作性概念11
  • 1.2 心理韧性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11-12
  • 1.2.1 危险性因素11-12
  • 1.2.2 保护性因素12
  • 1.3 关于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12
  • 1.4 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12-14
  • 1.4.1 特质性自我心理韧性量表13
  • 1.4.2 心理韧性量表(RS)13
  • 1.4.3 Connor-Davidson 韧性量表(CD-RISC)13
  • 1.4.4 成人心理韧性量表(RSA)13
  • 1.4.5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ARS)13
  • 1.4.6 简短的心理韧性应对量表(BRCS)13-14
  • 1.5 心理韧性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效应14
  • 1.5.1 压力缓冲效应(stress-buffering effects)14
  • 1.5.2 间接连锁效应14
  • 1.5.3 敏化和钢化效应(Sensitizing and Stealing Effects)14
  • 1.6 人格、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研究14-16
  • 1.6.1 人格的界定14-15
  • 1.6.2 人格与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15
  • 1.6.3 社会支持的界定15
  • 1.6.4 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15-16
  • 1.7 问题提出16-17
  • 2 研究方法17-21
  • 2.1 被试17-18
  • 2.2 工具18-19
  • 2.2.1 心理韧性量表18
  • 2.2.2 人格量表18
  • 2.2.3 社会支持问卷18-19
  • 2.2.4 人口学变量19
  • 2.3 研究程序19-21
  • 2.3.1 心理韧性量表的翻译修订19
  • 2.3.2 问卷初测19
  • 2.3.3 正式实测19-21
  • 3 研究结果21-29
  • 3.1 大学生心理韧性人口统计学变量结果21-25
  • 3.2 心理韧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25-26
  • 3.2.1 心理韧性与人格的关系25-26
  • 3.2.2 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26
  • 3.3 高低心理韧性组大学生的人格、社会支持的比较26-27
  • 3.4 大学生心理韧性、人格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模型27-29
  • 4 讨论与分析29-35
  • 4.1 大学生心理韧性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29-32
  • 4.1.1 学校、家乡、城乡、性别、专业与是否独生子女与心理韧性分析29-30
  • 4.1.2 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月平均消费与心理韧性分析30-32
  • 4.2 心理韧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32-35
  • 4.2.1 心理韧性与人格的关系分析32
  • 4.2.2 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32-33
  • 4.2.3 三者间关系分析33-35
  • 5 结论35-37
  • 5.1 结论35
  • 5.2 研究创新之处35-36
  • 5.3 研究不足36-37
  • 参考文献37-41
  • 附录41-43
  • 后记4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慧玲;潘运;;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韧性的调查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2 徐凡皓;;浅析心理弹性[J];社区医学杂志;2012年05期

3 姬彦红;;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莹;家庭环境中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功能对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郭焱;高职新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3 徐辰;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4 朱小佳;大五人格量表(BFI)的初步修订[D];扬州大学;2012年

5 贺文均;社会支持与特教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责任心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李婕;大学新生心理韧性及其对自传体记忆的影响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7 何耀俊;社会工具性控制和二级控制对心理资本的影响:中国大陆与澳门特区的跨文化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韧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2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02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0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