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学校德育接受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12:15

  本文关键词:学校德育接受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德育接受机制是关于德育接受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德育接受系统的结构、各接受要素的功能和运行方式,以及在德育接受过程中各结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整体性的功能。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德育接受机制是接受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总和,各要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整体。第二,德育接受机制是一个按一定方式运行的动态过程,各要素相互作用,发挥功能,共同促进德育的接受效果。可见,德育接受机制既涉及到接受系统的构造,又涉及到系统的运行,是构造和运行之间的相互结合。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溯了德育接受机制的基础前提,并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了接受与德育接受以及德育接受机制的概念;第二部分对德育接受机制的学术认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德育接受机制的特点、理论基础和实施原则;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德育接受机制要素及联动原理,首先从接受主体的接受这一主要过程入手,对德育接受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指出了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所涉及的活动要素以及活动过程;其次,在探究教育主体、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等构成要素的前提下展开对接受机制的静态考察,分析在同一平面内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运作方式,以及对德育接受整个系统的功能作用;第四部分,通过上述对德育接受机制内外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接受过程是德育的重要环节,是联系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纽带,是增强德育接受效果为最终落脚点。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接受者的道德需求、认知结构和接受能力、合理的德育内容、适当的德育途径以及良好的德育环境都是提高德育接受效果的重要保证。因此,笔者联系实际情况,结合2009年《河南省中小学德育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教育主体、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等接受过程中五大基本要素的实际情况对德育接受机制进行对策建构,主要是加强外部促导,提升教师素质、强化主体意识,发挥主体性精神、体现时代特色,突出内容层次序列、扩展传播途径,实现中介多元化、协同多方影响,营造优良环境,以求清晰认识和理解接受机制的重要性,优化德育接受机制,努力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接受 德育接受机制 优化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1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德育接受机制的研究前提9-17
  • 1.1 教育接受思想的历史缘起9-10
  • 1.2 德育接受问题的现实认知10-12
  • 1.3 德育接受机制的研究现状12-14
  • 1.4 研究德育接受机制的价值和意义14-17
  • 第二章 德育接受机制的学术认知17-23
  • 2.1 特点分析17-19
  • 2.1.1 主体间的双向互动17-18
  • 2.1.2 要素间的有效整合18
  • 2.1.3 接受中的多次反复18-19
  • 2.1.4 运行中的价值体现19
  • 2.2 理论关照19-21
  • 2.2.1 联系的普遍性19-20
  • 2.2.2 整体和部分20
  • 2.2.3 能动性和受动性20-21
  • 2.3 原则把握21-23
  • 2.3.1 以人为本原则21
  • 2.3.2 可接受性原则21-22
  • 2.3.3 内容层次性原则22
  • 2.3.4 实事求是原则22-23
  • 第三章 德育接受机制的结构解读23-35
  • 3.1 德育的内化践行机制23-29
  • 3.1.1 基本要素24-27
  • 3.1.2 具体过程27-29
  • 3.2 德育的整体协同机制29-35
  • 3.2.1 基本要素30-33
  • 3.2.2 运作方式33-35
  • 第四章 德育接受机制的优化措施35-53
  • 4.1 加强外部促导,提升教师素质35-39
  • 4.2 强化主体意识,发挥主体性精神39-41
  • 4.3 体现时代特色,突出内容层次序列41-44
  • 4.4 扩展传播途径,实现中介多元化44-47
  • 4.5 协同多方影响,营造优良环境47-53
  • 结束语53-55
  • 参考文献55-57
  • 致谢57-5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58-5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娟;青年社会建设参与机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学校德育接受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03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8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