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论儒家“慎独”思想与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的契合

发布时间:2017-04-18 19:07

  本文关键词:论儒家“慎独”思想与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的契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与帮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与此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会影响到这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今后的作为,以及对祖国的贡献。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由于正处在人生的关键阶段,身心尚欠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差,加上外界因素的作用,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与教育,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他们常常会迷失网络,堕落其中,不思进取。 为此,研究把儒家文化的精髓——“慎独”思想与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进行契合,以帮助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修养,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并给网络德育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当代青少年网络生活中出现了各种不良道德现象,如言语肮脏、欺骗他人、网络盗窃、网络报复、制传病毒和追逐情色等,我们应从身心因素、环境影响、同辈影响和个人修养等方面来对其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找出它们的成因和问题的实质所在。然后,挖掘儒家文化的精髓——“慎独”思想,从慎隐、慎微、慎欲、慎辨和慎省五个方面透析其内涵,并于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五个方面探寻其对当代青少年网络生活的现实道德价值。 接着,我们应探析儒家“慎独”思想与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的内在一致性,从自律中的独处安份、恶小不为、语言文明、控制恶俗、遵守网规和自我反省六个方面找出它们的结合点。最后,为了弘扬传统“慎独”精神,增强当代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自律能力,我们应改变以往传统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由“道德灌输”向“思想引导”转变,“他律”向“自律”转变,“制度规范”向“人心内省”转变,并综合家庭、学校、社会、同辈和个人五个方面的作用来提升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修养。
【关键词】:当代青少年 网络道德 自律 慎独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6
  •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概况8-14
  • 0.1.1 选题背景8-9
  • 0.1.2 基本概念9-11
  • 0.1.3 研究概况11-14
  • 0.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4
  • 0.2.1 研究目的14
  • 0.2.2 研究意义14
  • 0.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4-16
  • 0.3.1 研究方法14-15
  • 0.3.2 创新之处15-16
  • 第一章 青少年网络生活中的不良道德现象及原因16-25
  • 1.1 当代青少年网络生活中的不良道德现象16-21
  • 1.1.1 网络语言肮脏16-17
  • 1.1.2 蓄意欺骗他人17-18
  • 1.1.3 进行网络盗窃18
  • 1.1.4 实施网络报复18-19
  • 1.1.5 制传网络病毒19-20
  • 1.1.6 追逐网络情色20-21
  • 1.2 青少年网络生活中不良道德现象的成因分析21-25
  • 1.2.1 身心因素21-22
  • 1.2.2 环境影响22-23
  • 1.2.3 同辈影响23-24
  • 1.2.4 个人修养24-25
  • 第二章 儒家"慎独"内涵及对青少年网络生活的道德价值25-34
  • 2.1 "慎独"的内涵25-29
  • 2.1.1 慎隐26-27
  • 2.1.2 慎微27
  • 2.1.3 慎欲27-28
  • 2.1.4 慎辨28
  • 2.1.5 慎省28-29
  • 2.2 "慎独"对当代青少年的现实道德价值29-34
  • 2.2.1 有助于青少年提升网络道德认知29-30
  • 2.2.2 有助于青少年陶冶网络道德情感30-31
  • 2.2.3 有助于青少年坚定网络道德信念31-32
  • 2.2.4 有助于青少年增强网络道德意志32-33
  • 2.2.5 有助于青少年规范网络道德行为33-34
  • 第三章 "慎独"思想在青少年网络行为自律中的精神解读34-42
  • 3.1 自律中的独处安份与"慎独"思想内在一致34-36
  • 3.1.1 网络上独处安份的涵义34-35
  • 3.1.2 独处安份与"慎独"实质相同35-36
  • 3.2 自律中的恶小不为与"慎独"思想内在一致36-37
  • 3.2.1 网络上恶小不为的涵义36-37
  • 3.2.2 恶小不为是"慎独"的内在体现37
  • 3.3 自律中的语言文明与"慎独"思想内在一致37-38
  • 3.3.1 网络上语言文明的涵义37-38
  • 3.3.2 语言文明是"慎独"的内在要求38
  • 3.4 自律中的控制恶欲与"慎独"思想内在一致38-39
  • 3.4.1 网络上控制恶欲的涵义38-39
  • 3.4.2 控制恶欲是"慎独"的内在保障39
  • 3.5 自律中的遵守网规与"慎独"思想内在一致39-40
  • 3.5.1 网络上遵守网规的涵义39-40
  • 3.5.2 遵守网规是¨慎独"在网络时代的实质体现40
  • 3.6 自律中的自我反思与"慎独"思想内在一致40-42
  • 3.6.1 网络上自我反思的涵义41
  • 3.6.2 自我反思是"慎独"的内涵体现41-42
  • 第四章 弘扬传统"慎独"精神,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42-52
  • 4.1 转变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观念42-45
  • 4.1.1 "道德灌输"向"思想引导"转变42-43
  • 4.1.2 "他律"向"自律"转变43-44
  • 4.1.3 "制度规范"向"人心内省"转变44-45
  • 4.2 综合家庭、学校、社会、同辈和个人的作用45-52
  • 4.2.1 家庭注重"慎独"精神的培养,提升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修养45-47
  • 4.2.1.1 父母言传身教46
  • 4.2.1.2 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46-47
  • 4.2.2 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青少年"慎独"精神的教育47-48
  • 4.2.2.1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慎独"精神的教育47-48
  • 4.2.2.2 在中国传统文化课中加强"慎独"精神的渗透48
  • 4.2.3 社会媒体通过宣传"慎独"精神,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感48-49
  • 4.2.3.1 通过电视、广播、电影、报刊等进行广泛的实例宣传48-49
  • 4.2.3.2 利用对青少年影响颇大的网络进行"慎独"精神渗透49
  • 4.2.4 同辈群体作用于青少年,促进网络道德自律感的形成49-50
  • 4.2.4.1 发挥同辈群体亚文化的作用49-50
  • 4.2.4.2 发挥同辈群体核心人物的影响作用50
  • 4.2.5 青少年通过自我修养领悟"慎独"精神,践履网络生活50-52
  • 4.2.5.1 学习儒家文化,领会"慎独"精神51
  • 4.2.5.2 实践网络生活,考验"慎独"精神51-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58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蓉英;网络与慎独[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毛良升;;试论网络交友的伦理规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曾长秋,徐婵娟,周彦;慎独:网络道德建设的理性回归[J];船山学刊;2004年02期

5 吕耀怀;;“慎”的两个维度[J];道德与文明;2006年03期

6 刘春雪;;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7 夏冬琼;;浅析父母对子女道德教育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8年28期

8 范松仁,袁筱青;儒家“慎独”视阈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6期

9 郝文清,吴远;归因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杨晓红;;析“慎独”[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本文关键词:论儒家“慎独”思想与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的契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15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3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