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知识论视域下学生的理智德性及其培育
发布时间:2021-05-06 20:37
教育或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但我们常常只关心认识的结果,想要通过这种认识活动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学习的主要任务,然而,这样的教学活动却遗忘了教育的本旨是促进“人”的发展。德性知识论提出认知主体的内在认知品质是成功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也启发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着力关注与培育学生的认知德性,帮助学生完善理性精神。于是,区别于以往对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的研究,本文以德性知识论为研究视域,将认知主体的理智德性作为研究的重点,强调理智德性的发挥既是认知主体实践认识活动的内在义务,也是认知主体走向卓越的必然要求。因此,教育理当重视且加强对学生理智德性的培育,使学生的理性精神得到丰盈,成长为优秀的认知主体,获得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是通过寻求论据、理性思辨、逻辑推演而进行价值判断、提出行动原则的规范性论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以阐明认知主体的理智德性为核心。从理论发展与思想来源论述德性知识论的突破性意义和理智德性概念的缘由,据此探讨、分析、澄清了理智德性的本质是一种卓越的认识品质,并提出认知主体的理智德性结构是由理智的自主、理智的谦逊、开放...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1. 德性知识论教育启示
2. 教育实践面临的困境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研究综述
1. 国外德性知识论研究现状
2. 国内德性知识论研究现状
3. 理智德性培育的研究现状
(四) 概念界定
1. 理智德性
2. 认知主体
(五)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透视认知主体的理智德性
(一) 德性知识论的渊源
1. 三元知识理论的动摇
2. 德性知识论者的探索
3. 理智德性条件的提出
(二) 理智德性的源起
1. 德性
2. 理智德性
(三) 理智德性的本质与内涵
(四) 认知主体的理智德性结构
1. 理智的自主(Intellecual Autonomy)
2. 理智的谦逊(Intellectual Humility)
3. 开放的思想(Open-Mindedness)
4. 理智的公正(Intellectual Fairness)
5. 理智的勇气(Intellectual Courage)
6. 内在结构的相互配合
二、理解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理智德性
(一) 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理智德性的特殊性
1. 学生理智德性的初等性
2. 学生理智德性的发展性
3. 学生理智德性的自反性
(二) 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理智德性的重要性
1. 增进学生认识的清晰性
2. 提高学生认识的准确性
3. 加强学生认识的深入性
4. 扩充学生认识的周全性
5. 确保学生认识的合理性
6. 促成学生认识的批判性
三、培育学生的理智德性
(一) 培育学生理智德性的可能性
1. 学生理智德性的先天平等性
2. 学生理智德性的后天习得性
3. 学生理智德性的内在理解性
(二) 培育学生理智德性的实践原则
1. 认识自主的原则
2. 思想开放的原则
3. 合理证成的原则
4. 认识公正的原则
5. 批判反思的原则
结语——从理智德性走向实践智慧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德性知识论对经验知识基础的重构[J]. 张洪涛.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2]当代知识论的德性转型——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米建国教授学术访谈[J]. 米建国,叶方兴.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3]理智德性的协作认知[J]. 孙保学.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4]批判性思维缺失的教育反思与培养策略[J]. 肖薇薇. 中国教育学刊. 2015(01)
[5]两种德性知识论:争论与融合[J]. 方红庆.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6]两种德性知识论:知识的本质、价值与怀疑论[J]. 米建国. 世界哲学. 2014(05)
[7]德性知识论:品质与能力[J]. E.索萨,郑伟平,曹剑波. 世界哲学. 2014(05)
[8]扎格泽博斯基的德性知识论:问题与前景[J]. 方环非,徐婧超.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4(04)
[9]从奎因到索萨——论自然化知识论的德性转向[J]. 方红庆.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4(01)
[10]辩护、知识与德性——当代西方德性知识论辩护原则及问题[J]. 毕文胜. 哲学动态. 2013 (06)
本文编号:3172580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1. 德性知识论教育启示
2. 教育实践面临的困境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研究综述
1. 国外德性知识论研究现状
2. 国内德性知识论研究现状
3. 理智德性培育的研究现状
(四) 概念界定
1. 理智德性
2. 认知主体
(五)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透视认知主体的理智德性
(一) 德性知识论的渊源
1. 三元知识理论的动摇
2. 德性知识论者的探索
3. 理智德性条件的提出
(二) 理智德性的源起
1. 德性
2. 理智德性
(三) 理智德性的本质与内涵
(四) 认知主体的理智德性结构
1. 理智的自主(Intellecual Autonomy)
2. 理智的谦逊(Intellectual Humility)
3. 开放的思想(Open-Mindedness)
4. 理智的公正(Intellectual Fairness)
5. 理智的勇气(Intellectual Courage)
6. 内在结构的相互配合
二、理解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理智德性
(一) 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理智德性的特殊性
1. 学生理智德性的初等性
2. 学生理智德性的发展性
3. 学生理智德性的自反性
(二) 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理智德性的重要性
1. 增进学生认识的清晰性
2. 提高学生认识的准确性
3. 加强学生认识的深入性
4. 扩充学生认识的周全性
5. 确保学生认识的合理性
6. 促成学生认识的批判性
三、培育学生的理智德性
(一) 培育学生理智德性的可能性
1. 学生理智德性的先天平等性
2. 学生理智德性的后天习得性
3. 学生理智德性的内在理解性
(二) 培育学生理智德性的实践原则
1. 认识自主的原则
2. 思想开放的原则
3. 合理证成的原则
4. 认识公正的原则
5. 批判反思的原则
结语——从理智德性走向实践智慧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德性知识论对经验知识基础的重构[J]. 张洪涛.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2]当代知识论的德性转型——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米建国教授学术访谈[J]. 米建国,叶方兴.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3]理智德性的协作认知[J]. 孙保学.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4]批判性思维缺失的教育反思与培养策略[J]. 肖薇薇. 中国教育学刊. 2015(01)
[5]两种德性知识论:争论与融合[J]. 方红庆.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6]两种德性知识论:知识的本质、价值与怀疑论[J]. 米建国. 世界哲学. 2014(05)
[7]德性知识论:品质与能力[J]. E.索萨,郑伟平,曹剑波. 世界哲学. 2014(05)
[8]扎格泽博斯基的德性知识论:问题与前景[J]. 方环非,徐婧超.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4(04)
[9]从奎因到索萨——论自然化知识论的德性转向[J]. 方红庆.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4(01)
[10]辩护、知识与德性——当代西方德性知识论辩护原则及问题[J]. 毕文胜. 哲学动态. 2013 (06)
本文编号:3172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17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