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复杂性探微
本文关键词:教学复杂性探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教学复杂性研究是在复杂性科学蓬勃发展,对社会科学影响日益加深,教育复杂性研究日渐兴起,教育改革向开放化、自组织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教学研究范式从简单范式向复杂范式转换的背景下提出的崭新课题。其主旨在于揭示教学复杂性的实质和结构,探索教学系统发展演化的机制,揭示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行为方式,阐明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发展的机制,进而揭示教学的运行规律,为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提供理论依据,为教学实践提供思想源泉和启发建议。 教学复杂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复杂性科学,包括一般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涌现论、混沌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一般系统论阐明了系统的一般性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系统的一般运行规律等问题。耗散结构论揭示了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通过涨落实现系统进化的规律。协同学揭示了多组分系统通过组分间的竞争与协同产生有序结构的机制。涌现论阐明了系统复杂性生成的方式。混沌理论描述了系统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特殊状态及其特征和规律。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阐明了适应性主体通过相互作用生成复杂性,推动系统发展演化的规律。自组织理论揭示了系统发展演化的自组织特性和自组织规律。它们均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着重探索系统的复杂性现象和复杂性问题,为教学复杂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源泉。 教学实质上是在一定教学目的下,由一定的学生和特定的教师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信息为处理对象,在教学主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复杂适应系统。教学系统具有开放性、适应性、自组织性和耗散结构等特征。教学复杂性是教学系统空间上的关系和结构与时间上的演化方式和路径的整体呈现,是在教学主体相互作用中涌现出来的系统性质。教学复杂性包括组分复杂性、结构复杂性、操作复杂性和运动复杂性四种类型。组分复杂性是指组成教学系统的教学主体自身的复杂性。结构复杂性是指教学系统内部组分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结构的复杂性。操作复杂性是指教学系统及其主体对教学信息的反应方式和处理方式的复杂性。运动复杂性是指教学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路径的复杂性。教学复杂性随教学系统的形成而产生,依教学系统的发展而演化,随教学系统的解体而消解。教学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场景和教学现象表现出来。 教学复杂性基于教学主体在一定规则的制约下的适应性行为,通过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以涌现的方式生成。教学主体是适应性主体,以探测器、过滤器、记忆库、处理器和效应器构成适应性行为机制,既能接收环境信息,又能向环境输出信息和作用,还能将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内化为主体的知识经验。教学主体之间在一定的规则制约下相互作用,“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系统的基本规则。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学复杂性生成的基本机制。在教学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中,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关系,教学系统形成一定的结构,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使教学系统处于动态的发展演化中。教学主体在相互作用中,通过目的匹配、资源交流、自我建构实现自身的发展。教学复杂性在教学系统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基于教学主体的适应性行为,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涨落,引起系统关系结构的重组,涌现出新的总体模式而生成。 通过对教学复杂性的性质、类型和生成机制的探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教学复杂性是教学系统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2)教学复杂性的根源在于人的复杂性。(3)教学复杂性在主体间相互作用中生成和发展。(4)教学复杂性有其特定的表现和运动规律。(5)教学复杂性对教学存在多方面的影响。教学复杂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理念,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地位与学生相同,但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角色;师生关系是在师生互动中现实地建构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关联性、适切性、丰富性和发展性,教学内容的处理要注意多样化、建构性和动态性;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建构的自组织过程;教学环境应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等等。深入挖掘教学复杂性所蕴含的意蕴,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 教学系统 教学复杂性 生成 适应性主体 相互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一 绪论11-20
- (一) 研究背景12-18
- 1、复杂性科学蓬勃发展12-14
- 2、教育复杂性研究日渐兴起14-15
- 3、教育改革方兴未艾15-17
- 4、教学研究范式转换17-18
- (二)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8-19
-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19-20
- 二 理论基础20-34
- (一) 一般系统论20-22
- (二) 耗散结构论22-24
- (三) 协同学24-26
- (四) 涌现论26-27
- (五) 混沌理论27-28
- (六)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28-31
- (七) 自组织理论31-34
- 三 教学复杂性的涵义34-48
- (一) 教学34-40
- 1、教学的涵义34-38
- 2、教学系统的特征38-40
- (二) 复杂性40-42
- (三) 教学复杂性42-48
- 1、教学复杂性的内涵42-44
- 2、教学复杂性的类型44-48
- 四 教学复杂性现象例析48-62
- (一) 组分复杂性48-49
- (二) 结构复杂性49-52
- (三) 操作复杂性52-55
- (四) 运动复杂性55-62
- 五教学复杂性的生成62-78
- (一) 适应性主体62-68
- (二) 规则68-70
- (三) 相互作用70-76
- (四) 涌现76-78
- 六 结论和启示78-88
- (一) 结论78-80
- (二) 启示80-88
- 1、学生80-81
- 2、教师81-83
- 3、师生关系83-84
- 4、教学内容84-85
- 5、教学过程85-86
- 6、教学环境86-88
- 结语88-89
- 参考文献89-9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93-94
- 后记94-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磊;;系统复杂性研究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9期
2 袁芳;;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建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赵长江;;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生命生成观[J];考试周刊;2011年52期
4 李如海;;教学主体问题论争解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09期
5 马超;;复杂性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方法论创新[J];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何莹松;;从物理学几个突破性进展论复杂性科学之研究方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7 薛国平;;论分层教学与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模式之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8 徐国太;樊茹;;浅谈培养学生课堂表现力[J];中国报业;2011年14期
9 刘潇;吴建华;;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多媒体教学主体分析与评价[J];考试周刊;2011年51期
10 刘俊杰;;“无为”思想对英语教学的指导[J];华章;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瑞华;;复杂性科学及发展状况分析[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2 郭爱克;;“脑的复杂性”探索[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吴红梅;钱焱;;企业文化系统的复杂性分析及其建设[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闫旭晖;;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组织管理本质研究——基于复杂系统演变的分析[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王德光;胡宝清;覃开贤;;复杂性科学在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研究中的应用[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6 杨克非;;论复杂地理科学视野下的中学地理教学[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高齐圣;张纪会;张嗣瀛;;质量管理的复杂性研究[A];200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黄欣荣;;复杂性研究方法论论纲[A];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侯灿;;后基因组时代的统一医药学——展望21世纪复杂性科学的一个新前沿[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戴汝为;;数字城市与综合智能化[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含飞;中医学属于复杂性科学的6个理由[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2 金吾伦;管理变革与复杂性科学[N];光明日报;2000年
3 ;实现两种研究图景的逆向对接[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魏一鸣;青年科学家畅论 “复杂性科学”[N];科技日报;2002年
5 王乐羊;医药与复杂性科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朱清时;中医是复杂性科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马海龙 海丰县彭湃中学;尊重教学主体 开展教学活动[N];汕尾日报;2010年
8 陈一壮;“复杂性方法国际研讨会”综述[N];学习时报;2005年
9 刘世峰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 程力刚 山东省滕州市医药公司;心系中医命运[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10 殷杰 王亚男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模型化发展需要复杂性科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非;装配制造系统复杂特性建模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郭元林;复杂性科学知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滕军红;整体与适应——复杂性科学对建筑学的启示[D];天津大学;2003年
4 陈丽;基于复杂性的经济市场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6 李巍;基于复杂性思维范式的中国非营利组织领导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谢焱石;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复杂性及其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8 李坚;不确定性问题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9 赵珂;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10 曹兴芹;复杂系统的元胞自动机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安邦;教学复杂性探微[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勇;复杂性科学的哲学透视[D];新疆大学;2011年
3 黄林;我国传统教学主体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硕;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的意义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芮君;复杂性与概率问题的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6 林兴国;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成博;中医基础理论与复杂性科学观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8 辛安娜;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论[D];山西大学;2004年
9 季立东;复杂性的科学哲学探索[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迎凯;复杂性视阈下的教师教学决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教学复杂性探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25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