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初中生自卑对孤独感的影响:安全感和家庭忽视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08-08 21: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婚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导致离婚率节节攀升。而作为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更容易出现一些负面问题,如在社会适应、学习方面、情绪方面和性格方面等。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他们在这一阶段更加注重自我意识,青春期的躁动也更容易使他们出现一些极端化的问题,所以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当前所要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第一部分首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通过对10名离异家庭初中生进行访谈来初步架构自卑影响孤独感的心理机制;第二部分采用心理测量法,利用《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自卑量表》,《安全感—不安全感量表》和《儿童被忽视量表》对某地市几所中学初一到初三1700名初中生的孤独感、自卑、安全感和家庭忽视进行心理量表调查,其中离异家庭初中生为206人,一般家庭初中生为1402人。采用SPSS和Amos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离异家庭初中生与一般家庭初中生在孤独感、自卑、安全感和家庭忽视上的差异以及其他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在两个群体中孤独感、自卑、安全感和家庭忽视之间的相关关系,自卑影响孤独感的中介机制和有调节的...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项目概念图
第 5 章 离异家庭初中生自卑与孤独感关系的量化研究结果发现各测量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各因子载荷均显著(ps<0.001)。3 个潜变量间的间接效应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且好于竞争模型,见图 5 和表 11。自卑感能负向预安全感且正向预测孤独感,安全感也能够负向预测孤独感,说明总体上看初中生的自感对孤独感的影响既有间接效应又存在直接效应,即不完全中介。自卑感对孤独感的接效应为 0.28,占总效应(0.6)的 47%;间接效应是 0.32,占总效应的 53%。
第 5 章 离异家庭初中生自卑与孤独感关系的量化研究庭忽视的标准分等于+1),随着安全感的增加,特质孤独感的下降趋势并不显著(β=-0.11,t=-1.76,p>0.05),所以安全感的增加并不会导致特质孤独感的下降。综合来讲,只有当家庭忽视程度较低时,安全感的增加会对特质孤独感产生显著的降低作用,而当家庭忽视程度高时,安全感的增加并不会使离异家庭初中生的特质孤独感降低,由此假设得到了验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离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父母冲突的重要作用[J]. 邓林园,赵鑫钰,方晓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2)
[2]华南地区农村聋哑儿童孤独感、自卑感及其干预研究[J]. 张燕贞,张卫,王盈.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06)
[3]离异家庭青少年行为问题分析及干预效果研究[J]. 赵桂军,何凤梅,刘雯,邓小豆.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5(04)
[4]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小学生同伴关系、亲子沟通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J]. 甘启颖.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02)
[5]婆媳冲突成因的混合方法研究——质性与量化的结合[J]. 邹鑫,梅泳涵,吴艳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6]心理潜能训练课程在拔尖学生培养中的效果初探:来自量化和质性的证据[J]. 涂翠平,樊富珉,李松蔚.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05)
[7]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温忠麟,叶宝娟.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5)
[8]离异家庭初中生家庭关怀度和生活质量调查[J]. 王新刚,刘学峰,王少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06)
[9]新起点项目:一项预防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家长干预技术[J]. 李晓巍,周晴,邹泓,胡辰,Sharlene Wolchik. 中国特殊教育. 2012(02)
[10]全科医学中的心理健康病案研究(二)——心理问题躯体化表现[J]. Leon Piterman,Fiona Judd,Grant Blashki,杨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12(04)
博士论文
[1]留守儿童安全感研究[D]. 廖传景.西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单亲家庭中职生社会支持调查及团体干预研究[D]. 蒋蕾.上海师范大学 2016
[2]离异家庭及其教养方式的改变对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影响[D]. 周晶晶.南京师范大学 2015
[3]外来务工离异家庭学习成绩落后儿童的教育干预研究[D]. 何艳.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4]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王小艳.华中师范大学 2014
[5]合理情绪疗法缓解离异家庭初中生孤独感的探索研究[D]. 先金好.云南师范大学 2013
[6]初中生自信与性格优势、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陈旭.西南大学 2013
[7]团体辅导对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D]. 张春燕.沈阳师范大学 2012
[8]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弹性及其与人格、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 邱婷.湖南师范大学 2012
[9]对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团体辅导干预[D]. 刘秀玲.曲阜师范大学 2012
[10]初中阶段单亲家庭子女问题行为的分析与干预[D]. 马天妍.河北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30671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项目概念图
第 5 章 离异家庭初中生自卑与孤独感关系的量化研究结果发现各测量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各因子载荷均显著(ps<0.001)。3 个潜变量间的间接效应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且好于竞争模型,见图 5 和表 11。自卑感能负向预安全感且正向预测孤独感,安全感也能够负向预测孤独感,说明总体上看初中生的自感对孤独感的影响既有间接效应又存在直接效应,即不完全中介。自卑感对孤独感的接效应为 0.28,占总效应(0.6)的 47%;间接效应是 0.32,占总效应的 53%。
第 5 章 离异家庭初中生自卑与孤独感关系的量化研究庭忽视的标准分等于+1),随着安全感的增加,特质孤独感的下降趋势并不显著(β=-0.11,t=-1.76,p>0.05),所以安全感的增加并不会导致特质孤独感的下降。综合来讲,只有当家庭忽视程度较低时,安全感的增加会对特质孤独感产生显著的降低作用,而当家庭忽视程度高时,安全感的增加并不会使离异家庭初中生的特质孤独感降低,由此假设得到了验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离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父母冲突的重要作用[J]. 邓林园,赵鑫钰,方晓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2)
[2]华南地区农村聋哑儿童孤独感、自卑感及其干预研究[J]. 张燕贞,张卫,王盈.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06)
[3]离异家庭青少年行为问题分析及干预效果研究[J]. 赵桂军,何凤梅,刘雯,邓小豆.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5(04)
[4]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小学生同伴关系、亲子沟通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J]. 甘启颖.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02)
[5]婆媳冲突成因的混合方法研究——质性与量化的结合[J]. 邹鑫,梅泳涵,吴艳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6]心理潜能训练课程在拔尖学生培养中的效果初探:来自量化和质性的证据[J]. 涂翠平,樊富珉,李松蔚.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05)
[7]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温忠麟,叶宝娟.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5)
[8]离异家庭初中生家庭关怀度和生活质量调查[J]. 王新刚,刘学峰,王少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06)
[9]新起点项目:一项预防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家长干预技术[J]. 李晓巍,周晴,邹泓,胡辰,Sharlene Wolchik. 中国特殊教育. 2012(02)
[10]全科医学中的心理健康病案研究(二)——心理问题躯体化表现[J]. Leon Piterman,Fiona Judd,Grant Blashki,杨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12(04)
博士论文
[1]留守儿童安全感研究[D]. 廖传景.西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单亲家庭中职生社会支持调查及团体干预研究[D]. 蒋蕾.上海师范大学 2016
[2]离异家庭及其教养方式的改变对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影响[D]. 周晶晶.南京师范大学 2015
[3]外来务工离异家庭学习成绩落后儿童的教育干预研究[D]. 何艳.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4]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王小艳.华中师范大学 2014
[5]合理情绪疗法缓解离异家庭初中生孤独感的探索研究[D]. 先金好.云南师范大学 2013
[6]初中生自信与性格优势、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陈旭.西南大学 2013
[7]团体辅导对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D]. 张春燕.沈阳师范大学 2012
[8]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弹性及其与人格、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 邱婷.湖南师范大学 2012
[9]对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团体辅导干预[D]. 刘秀玲.曲阜师范大学 2012
[10]初中阶段单亲家庭子女问题行为的分析与干预[D]. 马天妍.河北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30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330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