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初中生感戴、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及教育对策
发布时间:2021-08-11 19:36
感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邻域,是一种积极的人格品质。国外对感戴的研究开始较早,并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我国关于感戴的研究较国外开始得晚,并且主要以成人为研究对象。在国内现有的感戴研究中,理论研究数量远超过实证研究,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感戴研究还是比较少的。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感戴缺失的现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进行青少年感戴的实证研究,并探讨出提高感戴水平的教育对策,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初中生学校适应问卷、初中生感戴问卷对河南省郑州市三所初中共计239名流动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并从中选取30名被试进行访谈,结合相应的统计分析软件对流动初中生感戴、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感戴在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流动初中生感戴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第二,父母为高中学历和初中学历的流动初中生在感戴的事物取向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的流动初中生的事物取向得分显著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为初中的流动初中生;第三,流动初中生社会支持和感戴呈显著正相关;第四,流动初中生社...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流动儿童的研究概况
1.1 流动儿童的定义
1.2 流动儿童的现状
1.3 流动初中生的相关研究
2 感戴的研究概况
2.1 感戴的概念
2.2 感戴研究的理论
2.3 感戴的测量
3 社会支持的研究概况
3.1 社会支持的概念
3.2 社会支持的分类
3.3 社会支持的测量
4 学校适应的研究概况
4.1 学校适应的概念
4.2 学校适应的内容
5 社会支持、感戴、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5.1 社会支持与感戴的相关研究
5.2 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5.3 感戴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1 问题提出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现实意义
4 研究假设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一 流动初中生感戴的特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选取
3.2 研究工具
3.3 施测程序
3.4 数据管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流动初中生感戴的总体特点
4.2 流动初中生感戴的差异分析
研究二 流动初中生感戴、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选取
3.2 研究工具
3.3 施测程序
3.4 数据管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流动初中生感戴、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4.2 流动初中生感戴、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4.3 感戴在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间的中介作用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 流动初中生感戴的特点分析
2 流动初中生感戴的差异分析
3 流动初中生感戴、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教育对策
2.1 完善社会支持网络,温暖流动儿童心灵
2.2 培养感戴意识,彰显人性之美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初中生感戴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学业情绪的中介与泛化影响[J]. 韦义平,周婷婷,张家苗,牟坚琼.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2]感戴与内化问题及学业成绩的关系[J]. 魏昶,刘建刚. 价值工程. 2015(33)
[3]听障高中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王玉. 中国特殊教育. 2015(01)
[4]高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J]. 侯静.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11)
[5]自我效能感在工读学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关系中的作用[J]. 董佳羽,于雪莉,蒋艳菊. 校园心理. 2014(02)
[6]我国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郭静. 南方人口. 2013(04)
[7]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 人口研究. 2013(02)
[8]大学生感戴与自我概念、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 燕展,朱从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07)
[9]大学生感恩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 魏昶,安晓镜,刘芳,黄海燕.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06)
[10]大学生的感戴与归因方式、领悟社会支持[J]. 叶青青,刘洁,王新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04)
硕士论文
[1]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领悟社会支持与感戴的关系研究[D]. 林慧.山西大学 2016
[2]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压力事件、自我差异、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及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 阳红.西南大学 2015
[3]独立学院新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及其干预[D]. 高琴.广西师范大学 2014
[4]初中生感戴、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 郭倩.广西师范大学 2013
[5]初中生感戴、社会支持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 施艳.沈阳师范大学 2012
[6]大学生感恩心理与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于晓梅.四川师范大学 2012
[7]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D]. 李华英.河南大学 2011
[8]义乌市外来建设者子女的学校适应研究[D]. 郭永刚.浙江师范大学 2009
[9]大学生的感戴与其自我概念、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刘晓岚.贵州师范大学 2008
[10]初中生学习生活满意度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 金小苗.浙江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36766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流动儿童的研究概况
1.1 流动儿童的定义
1.2 流动儿童的现状
1.3 流动初中生的相关研究
2 感戴的研究概况
2.1 感戴的概念
2.2 感戴研究的理论
2.3 感戴的测量
3 社会支持的研究概况
3.1 社会支持的概念
3.2 社会支持的分类
3.3 社会支持的测量
4 学校适应的研究概况
4.1 学校适应的概念
4.2 学校适应的内容
5 社会支持、感戴、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5.1 社会支持与感戴的相关研究
5.2 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5.3 感戴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1 问题提出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现实意义
4 研究假设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一 流动初中生感戴的特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选取
3.2 研究工具
3.3 施测程序
3.4 数据管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流动初中生感戴的总体特点
4.2 流动初中生感戴的差异分析
研究二 流动初中生感戴、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选取
3.2 研究工具
3.3 施测程序
3.4 数据管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流动初中生感戴、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4.2 流动初中生感戴、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4.3 感戴在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间的中介作用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 流动初中生感戴的特点分析
2 流动初中生感戴的差异分析
3 流动初中生感戴、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教育对策
2.1 完善社会支持网络,温暖流动儿童心灵
2.2 培养感戴意识,彰显人性之美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初中生感戴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学业情绪的中介与泛化影响[J]. 韦义平,周婷婷,张家苗,牟坚琼.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2]感戴与内化问题及学业成绩的关系[J]. 魏昶,刘建刚. 价值工程. 2015(33)
[3]听障高中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王玉. 中国特殊教育. 2015(01)
[4]高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J]. 侯静.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11)
[5]自我效能感在工读学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关系中的作用[J]. 董佳羽,于雪莉,蒋艳菊. 校园心理. 2014(02)
[6]我国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郭静. 南方人口. 2013(04)
[7]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 人口研究. 2013(02)
[8]大学生感戴与自我概念、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 燕展,朱从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07)
[9]大学生感恩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 魏昶,安晓镜,刘芳,黄海燕.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06)
[10]大学生的感戴与归因方式、领悟社会支持[J]. 叶青青,刘洁,王新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04)
硕士论文
[1]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领悟社会支持与感戴的关系研究[D]. 林慧.山西大学 2016
[2]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压力事件、自我差异、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及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 阳红.西南大学 2015
[3]独立学院新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及其干预[D]. 高琴.广西师范大学 2014
[4]初中生感戴、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 郭倩.广西师范大学 2013
[5]初中生感戴、社会支持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 施艳.沈阳师范大学 2012
[6]大学生感恩心理与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于晓梅.四川师范大学 2012
[7]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D]. 李华英.河南大学 2011
[8]义乌市外来建设者子女的学校适应研究[D]. 郭永刚.浙江师范大学 2009
[9]大学生的感戴与其自我概念、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刘晓岚.贵州师范大学 2008
[10]初中生学习生活满意度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 金小苗.浙江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36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336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