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父亲缺失对未成年人耐挫力和乐观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9-03 18:25
  中国很多孩子正在经历父亲缺失。很多农民为了得到更多的报酬贴补家用而从农村来到城市,他们的孩子则留在农村。在城市里,很多父亲忙于赚钱养家,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极少。还有些父亲,教养孩子时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与孩子的关系较差。这些都是父亲缺失的表现。国外大量研究证明,孩子一系列消极行为和认知结果都与父亲缺失有关。但是目前我国有关父亲缺失的研究刚起步,缺少可借鉴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初中生和未成年犯为研究对象,通过父亲缺失状况问卷、心理耐挫力问卷和中学生生活取向量表,将父亲缺失细分为生理缺失和心理缺失,将父亲缺失的阶段细分为6—12岁和12岁—现在,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父亲缺失对初中生和未成年犯耐挫力和乐观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初中生和未成年犯的总体耐挫力水平都一般,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初中生和未成年犯的乐观水平都中等偏上。(2)初中生的耐挫力在性别和独生子女的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初二学生的耐挫力显著低于初一学生和初三学生,农村初中生的耐挫力显著高于城镇初中生。初中生的乐观在年级和籍贯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女生的乐观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独生子女的乐观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乐观水平。(3)未成...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理论基础
        1.1.1 依恋理论、父亲角色理论和激活关系理论
        1.1.2 家庭系统理论
        1.1.3 生态环境理论
        1.1.4 父亲身份的五角星理论
    1.2 父亲缺失的研究综述
        1.2.1 父亲缺失的概念界定
        1.2.2 父亲缺失的类型
        1.2.3 父亲缺失的影响研究
    1.3 耐挫力的研究综述
        1.3.1 关于耐挫力的理论
        1.3.2 关于耐挫力的相关研究
        1.3.3 父亲缺失与耐挫力
    1.4 乐观的研究综述
        1.4.1 乐观的概念界定
        1.4.2 乐观的心理结构及测量
        1.4.3 乐观的影响因素
        1.4.4 关于乐观的相关研究
        1.4.5 父亲缺失与乐观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1.1 前人研究的不足
        2.1.2 研究目的
        2.1.3 研究意义
        2.1.4 研究内容
        2.1.5 研究假设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工具
        2.2.3 研究程序
        2.2.4 统计处理
第三章 数据分析
    3.1 样本人口学信息描述性统计
    3.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3 父亲缺失总体情况
        3.3.1 普通中学被试群体的父亲缺失状况
        3.3.2 未成年犯被试群体的父亲缺失状况
    3.4 耐挫力的研究
        3.4.1 耐挫力的总体状况
        3.4.2 耐挫力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3.4.3 普通中学生被试父亲缺失与耐挫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3.4.4 未成年犯被试父亲缺失与耐挫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3.5 乐观的研究
        3.5.1 乐观的总体状况
        3.5.2 乐观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3.5.3 普通中学生被试父亲缺失与乐观的多元回归分析
        3.5.4 未成年犯被试父亲缺失与乐观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4.1 父亲缺失的总体情况
    4.2 关于耐挫力的研究
        4.2.1 耐挫力的总体水平
        4.2.2 耐挫力的人口学统计差异
        4.2.3 父亲缺失对未成年人耐挫力的影响
    4.3 关于乐观的研究
        4.3.1 乐观的总体水平
        4.3.2 乐观的人口学统计差异
        4.3.3 父亲缺失对未成年人乐观的影响
第五章 本研究的启示
    5.1 对父母的建议
        5.1.1 父亲回归家庭,承担自己的父亲角色
        5.1.2 向孩子植入父亲的形象,植入“父亲之名”
        5.1.3 避免粗暴打骂,定期与孩子沟通交流
        5.1.4 耐心对待“初二现象”,不能急躁
    5.2 对学校的建议
        5.2.1 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5.2.2 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构建学习共同体
        5.2.3 完善心理咨询系统,为学生搭建第三方支持平台
        5.2.4 定期安排家访和举办家长会
    5.3 对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建议
        5.3.1 以积极心理品质教育为重点
        5.3.2 矫正教育消除污名化
第六章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未来展望
第七章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普通中学被试基本情况问卷
    附录B 未成年犯被试基本情况问卷
    附录C 心理耐挫力问卷
    附录D 中学生生活取向量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犯罪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J]. 孔海燕.  中国特殊教育. 2017(05)
[2]天津市中学生耐挫力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 孟四清.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6(04)
[3]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的编制与检验[J]. 方鸿志,范会勇,李红霞,常颖,李辰媚.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07)
[4]青少年挫折承受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J]. 杨秀君.  现代教学. 2014(Z4)
[5]父母缺席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J]. 贾盼盼.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4(06)
[6]中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J]. 曹志芳.  教育. 2012(36)
[7]大学生乐观倾向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 胡龙飞,张钢,张改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04)
[8]初中生人格型乐观、应对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 刘志军,白学军,陈会昌.  心理学探新. 2008(02)
[9]大学生同一性发展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研究[J]. 李文道,邹泓,赵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10]初中生乐观主义与其学业成绩的关系及中介效应分析[J]. 刘志军.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03)

硕士论文
[1]高中生乐观人格、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研究[D]. 王宏.东北师范大学 2016
[2]青少年乐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刘丽中.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大学生父亲在位、生活满意度、乐观的关系研究及干预[D]. 黄峥.广西师范大学 2015
[4]亲子关系与幼儿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D]. 申青慧.西南大学 2014
[5]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调查与挫折教育的研究[D]. 古叶.山西医科大学 2014
[6]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乐观倾向的影响[D]. 钟雪.西南大学 2014
[7]乐观与学业压力反应的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及沙游干预研究[D]. 史雅宁.广西师范大学 2014
[8]中专护生挫折承受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王波.大连医科大学 2014
[9]初中生自尊、挫折承受力与学习态度的相关研究[D]. 高晓明.沈阳师范大学 2013
[10]初中生乐观心理品质调查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刘文凤.南昌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81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381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a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