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洁净、道德认同对大学生道德伪善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0 18:48
道德伪善是个体欲表现为道德,但为躲避因遵守道德原则而造成的利益损失而表现出的言行不一致或双重标准。提高道德自我监控、提升道德认同是抑制道德伪善产生的方法。近年来,具身认知与概念隐喻拓展了道德心理学领域的视角。洁净隐喻作为道德概念领域的重要理论,深刻影响道德概念的形成。洁净促进个体道德自我对道德行为的调节。将道德伪善纳入具身认知研究领域,探讨身体洁净与道德认同对道德伪善的影响,具有实证意义。本研究基于自身的身体洁净,通过积极任务分配范式和道德两难情境实验,进行了三个研究:研究一,通过任务分配与实际任务的差异和对自我-他人的道德判断差异,比较不同洁净条件对被试言行分离和自我-他人标准分离的道德伪善的影响;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探究不同道德认同水平对被试道德伪善的影响及对身体洁净的效力的影响;研究三探讨低道德认同下,身体洁净及羞愧情绪对道德伪善的影响。结果发现:(1)洁净启动被试在任务分配实验中的道德伪善行为不显著,控制组被试道德伪善行为更多;在道德判断中,洁净启动被试的双重标准差异不显著,无清洁组被试对自我的判断更宽松。身体洁净抑制道德伪善的产生。(2)低道德认同被试在任务分配实验中的道...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道德伪善
1.1.1 道德伪善的定义
1.1.2 道德伪善的理论解释
1.1.3 道德伪善的影响因素
1.1.4 道德伪善的研究范式
1.2 身体洁净
1.2.1 身体洁净的概念界定
1.2.2 身体洁净的理论解释
1.2.3 身体洁净与道德的关系
1.3 道德认同
1.3.1 道德认同概念
1.3.2 道德认同的作用机制
1.3.3 道德认同的测量
1.3.4 道德认同在道德领域的研究
第2章 问题的提出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2 研究设计
2.3 研究的意义
第3章 研究一
3.1 实验一:身体洁净对大学生道德伪善行为的影响研究
3.1.1 研究目的
3.1.2 实验假设
3.1.3 实验方法
3.1.4 结果与分析
3.1.5 讨论
3.2 实验二:身体洁净对道德伪善判断的影响研究
3.2.1 研究目的
3.2.2 实验假设
3.2.3 实验方法
3.2.4 结果与分析
3.2.5 讨论
第4章 研究二
4.1 实验一:身体洁净、道德认同与大学生道德伪善行为的影响
4.1.1 研究目的
4.1.2 实验假设
4.1.3 实验方法
4.1.4 结果与分析
4.1.5 讨论
4.2 实验二 身体洁净与道德伪善判断关系研究
4.2.1 研究目的
4.2.2 实验假设
4.2.3 实验方法
4.2.4 结果分析
4.2.5 讨论
第5章 研究三
5.1 实验一:不同道德认同下,身体洁净、羞愧情绪对大学生道德伪善行为的影响研究
5.1.1 研究目的
5.1.2 实验假设
5.1.3 实验方法
5.1.4 结果分析
5.1.5 讨论
5.2 实验二 不同道德认同下,身体洁净、羞愧情绪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5.2.1 研究目的
5.2.2 实验假设
5.2.3 实验方法
5.2.4 结果分析
5.2.5 讨论
第6章 综合讨论
6.1 身体洁净与道德伪善的关系
6.2 道德认同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6.3 羞愧情绪对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6.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君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J]. 钱念孙. 学术界. 2017(01)
[2]负性道德情绪影响下的应对行为:掩饰还是洁净?[J]. 张姝玥,张悦昕,钟裕洁,邹雯洁. 中国特殊教育. 2015(07)
[3]道德隐喻的种类、规则及其机制分析[J]. 陈玉明,郭田友,何立国,燕良轼.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5)
[4]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J]. 王兴超,杨继平. 心理科学. 2013(04)
[5]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J]. 李谷,周晖,丁如一. 心理学报. 2013(06)
[6]大学生道德情绪对身体洁净内隐认知影响的研究[J]. 梁晓燕,马虹,范红霞.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05)
[7]道德伪善的心理机制:基于双加工理论的解读[J]. 孙嘉卿,顾璇,吴嵩,王雪,金盛华.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4)
[8]道德伪善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 沈汪兵,刘昌.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5)
[9]身体认知体系下的洁净观——回族“逊奈”仪式的象征人类学研究[J]. 杨婷婷. 昌吉学院学报. 2012(02)
[10]身体洁净与道德[J]. 阎书昌.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8)
博士论文
[1]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 万增奎.南京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大学生道德自我调节对道德伪善的影响研究[D]. 何思延.四川师范大学 2017
[2]“洗”出来的效应:清洁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 叶红燕.江西师范大学 2016
[3]道德补偿行为的发生机制:道德情绪和道德认同的不同作用[D]. 丁菀.浙江师范大学 2015
[4]道德同一性、思维抽象性水平对道德伪善的影响[D]. 曹怡.宁波大学 2015
[5]清洁自我对道德伪善的影响[D]. 王昭昭.湖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87756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道德伪善
1.1.1 道德伪善的定义
1.1.2 道德伪善的理论解释
1.1.3 道德伪善的影响因素
1.1.4 道德伪善的研究范式
1.2 身体洁净
1.2.1 身体洁净的概念界定
1.2.2 身体洁净的理论解释
1.2.3 身体洁净与道德的关系
1.3 道德认同
1.3.1 道德认同概念
1.3.2 道德认同的作用机制
1.3.3 道德认同的测量
1.3.4 道德认同在道德领域的研究
第2章 问题的提出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2 研究设计
2.3 研究的意义
第3章 研究一
3.1 实验一:身体洁净对大学生道德伪善行为的影响研究
3.1.1 研究目的
3.1.2 实验假设
3.1.3 实验方法
3.1.4 结果与分析
3.1.5 讨论
3.2 实验二:身体洁净对道德伪善判断的影响研究
3.2.1 研究目的
3.2.2 实验假设
3.2.3 实验方法
3.2.4 结果与分析
3.2.5 讨论
第4章 研究二
4.1 实验一:身体洁净、道德认同与大学生道德伪善行为的影响
4.1.1 研究目的
4.1.2 实验假设
4.1.3 实验方法
4.1.4 结果与分析
4.1.5 讨论
4.2 实验二 身体洁净与道德伪善判断关系研究
4.2.1 研究目的
4.2.2 实验假设
4.2.3 实验方法
4.2.4 结果分析
4.2.5 讨论
第5章 研究三
5.1 实验一:不同道德认同下,身体洁净、羞愧情绪对大学生道德伪善行为的影响研究
5.1.1 研究目的
5.1.2 实验假设
5.1.3 实验方法
5.1.4 结果分析
5.1.5 讨论
5.2 实验二 不同道德认同下,身体洁净、羞愧情绪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5.2.1 研究目的
5.2.2 实验假设
5.2.3 实验方法
5.2.4 结果分析
5.2.5 讨论
第6章 综合讨论
6.1 身体洁净与道德伪善的关系
6.2 道德认同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6.3 羞愧情绪对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6.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君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J]. 钱念孙. 学术界. 2017(01)
[2]负性道德情绪影响下的应对行为:掩饰还是洁净?[J]. 张姝玥,张悦昕,钟裕洁,邹雯洁. 中国特殊教育. 2015(07)
[3]道德隐喻的种类、规则及其机制分析[J]. 陈玉明,郭田友,何立国,燕良轼.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5)
[4]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J]. 王兴超,杨继平. 心理科学. 2013(04)
[5]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J]. 李谷,周晖,丁如一. 心理学报. 2013(06)
[6]大学生道德情绪对身体洁净内隐认知影响的研究[J]. 梁晓燕,马虹,范红霞.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05)
[7]道德伪善的心理机制:基于双加工理论的解读[J]. 孙嘉卿,顾璇,吴嵩,王雪,金盛华.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4)
[8]道德伪善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 沈汪兵,刘昌.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5)
[9]身体认知体系下的洁净观——回族“逊奈”仪式的象征人类学研究[J]. 杨婷婷. 昌吉学院学报. 2012(02)
[10]身体洁净与道德[J]. 阎书昌.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8)
博士论文
[1]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 万增奎.南京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大学生道德自我调节对道德伪善的影响研究[D]. 何思延.四川师范大学 2017
[2]“洗”出来的效应:清洁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 叶红燕.江西师范大学 2016
[3]道德补偿行为的发生机制:道德情绪和道德认同的不同作用[D]. 丁菀.浙江师范大学 2015
[4]道德同一性、思维抽象性水平对道德伪善的影响[D]. 曹怡.宁波大学 2015
[5]清洁自我对道德伪善的影响[D]. 王昭昭.湖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87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48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