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教学文化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22:07

  本文关键词:教学文化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教学文化是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人们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与交流所形成的关于教学的思维、价值、行为方面的基本认同。具体可分为教学思维、教学价值、教学行为三个文化层面。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教学文化可分为“工具主义”教学文化观和“本体主义”教学文化观;从群体的角度而言,可分为“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从阶层的角度而言,可分为“专业文化”和“大众文化”。教学作为人之存在的文化形式,其本质就是为人的自由解放服务。所以,教学文化变迁就是指随着人的自由解放发展的需要,教学在结构与功能,形式与内容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整体性变革。 教学文化形态的变迁可归结为三类:演示型教学文化;传递型教学文化和探究型教学文化。在原始蒙昧时期,许多我们称之为教学的东西是通过“演示”来实现的。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时期,知识增长逐渐打破了宗教和神学的控制,理性获得了独尊。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经济的教学方式,即采用脱离情境的“讲授”而不是在情境中“展示”。后工业文明时期,如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理性进行了诸多的批判和诘难,试图把人从理性和知识的权威中解放出来,追求个人意义的建构。教学被认为是学习者主体在情境中探究生成的过程,知识不再具有普遍的规约性,而是谋求个人意义的建构和生成。 历史上任何一种教学论流派或是重要教学理论的产生都是特定时期关于人性观、知识观、社会观在教学中的认识反思。受此启发,本文从人性观、知识论、社会发展论的视角来探讨教学文化变迁的动因。 教学文化变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计划性变迁与自发性变迁。当实行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的时候,这种变迁是属于计划性变迁的,当变迁是由学术内部或是民间基层所引发的时候,这种变迁是自发性的。计划性变迁往往具有强制性、激烈性等的特点,如果处理不慎,易于引发矛盾与问题。而自发性变迁由于经由了一个共同体内部较为长期的酝酿过程,所以在变革的过程中自下而上,所遇内部阻力较少。理想的变革模式是自发性变迁与计划性变迁相结合,政府根据教学文化自发性变迁的要求,及时引导、支持,可以更好的化解矛盾,减少相关阻力。 新课程改革是由政府主导的计划性变迁,由于其强制性、激烈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矛盾与问题。新课程改革不是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如何去改的问题,反思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理念,虽然把握住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总体方向,然对源自于西方的教学理念具有理想化的倾向,为此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视角来解析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矛盾与问题,以便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教学文化 文化变迁 新课程改革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2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导论8-15
  • (一) 问题的提出8-9
  • (二) 研究的进展9-13
  • (三)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限制性说明13-15
  • 一、教学文化的界定15-21
  • (一) 教学与文化的关系15-17
  • (二) 教学文化17-20
  • (三) 教学文化变迁20-21
  • 二、教学文化型的变迁21-30
  • (一) 演示型教学文化21-25
  • (二) 传递型教学文化25-27
  • (三) 探究型教学文化27-30
  • 三、教学文化变迁的动因30-40
  • (一) 人性的解放30-34
  • (二) 知识的转型34-40
  • 四、教学文化变迁的方式40-46
  • (一) 计划性变迁40-42
  • (二) 自发性变迁42-46
  • 五、新课改探究型教学文化形成的启示46-54
  • (一) 教学文化的冲突及其关系46-49
  • (二) 教学文化变迁的启示49-54
  • 结束语54-55
  • 主要参考文献55-58
  • 附录58-59
  • 后记5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丽敏;;课堂教学文化的生成性意蕴[J];青春岁月;2011年24期

2 余文盛;;回归生活世界:构建教学文化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11年06期

3 田养邑;何丽茹;;试论我国当代教学文化的变迁与重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年02期

4 张俊列;;论“趣”的教学意蕴[J];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娟;从获得到参与:新课改教学创新的趋势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教学文化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53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0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