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交往行为理论是一个带有很浓的生活气息的学术理论,它是在丰厚的、坚实的哲学、教育学理论背景下进行研究的。它是在研究交往个体之间物质和精神的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对交往个体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灵上的平等、共享、竞争、合作、冲突、理解、包容等——的研究;它最终使个体社会化发挥重要作用。而笔者所研究的教育活动中的交往行为更是教育个体间有关知识信息、成长活动的交流与互动,是教育个体之间的精神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过程,它是一个传授知识内容,领悟生命真谛,规范意志行为的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促使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所以,教育是交往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现实中的交往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交往的个体需要性、种种交往压力、交往的心理障碍、交往中许多不良的惯习,因此,教育实践中的交往行为不一定会产生如哲学家们所歌颂的交往行为能“满足精神需要、心灵的悟对、情感的交融、民主、平等、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等等”的教育实效。因此,作为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之一的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哈贝马斯,他在交往行为方面的研究,让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教育及教育活动中的个性间的交往。 笔者从他的交往理性、话语伦理学、生活世界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一个新视角的阐释。从教育层面,用交往行为理论来审视和设计教育实践,保持交往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张力,理性地对当代教育进行定位。 以上是本文的写作思路,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阐述了交往行为理论的渊源:第二章,阐述了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三章,论述了教育活动中交往行为,论述了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行为;第四章,论述了交往行为理论对当代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交往行为 交往理性 生活世界 话语伦理学 教育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0-0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1 文献综述8-9
- 2 正文9-47
- 前言9-10
- 第一章 交往行为理论的渊源10-15
- 一、早期交往行为思想的阐释10-11
- 二、马克思对交往行为的阐释11-13
- 三、哈贝马斯对马克思交往行为的借鉴和发展13-15
- 第二章 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15-22
- 一、哈贝马斯交往行为概念15-17
- 二、"交往理性"的内涵17-18
- 三、生活世界18-20
- 四、话语伦理学20-22
- 第三章 教育活动中的交往行为22-29
- 一、教育的内涵22-23
- 二、我国教育的现状23-25
- 三、教育属于交往行为的范式25-27
- 四、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行为27-29
- 第四章 交往行为理论对教育的启示29-47
- 一、交往行为理论对研究教育的意义29-32
- 二、"交往理性"对教育的启示32-38
- 三、话语伦理学对教育的启示38-42
- 四、"生活世界"对教育的启示42-47
- 3 参考文献47-49
- 4 致谢49-50
- 5 发表论文50-51
- 6 作者简介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知新;薛剑符;张雪飞;;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五四宪法对新中国政治合法性的证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毕新宇;周启杰;;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角审视全球化问题[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7期
3 王伟;;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与马克思劳动异化观的承续性[J];湘潮(下半月);2011年06期
4 汪怀君;;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的价值合理性与缺憾[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邓非;李新芳;;哈贝马斯的民主理论述评[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韩晓;;言语行为的双重结构与译本研究——一个交往行为理论的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闫艳;;现代西方交往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1年07期
8 丁霞;;论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合法性批判[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冯亚玲;;翻译研究从非理性向理性转化的哲学背景[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10 李健;;合理化与生活世界殖民化——从韦伯到哈贝马斯的理性建构之路[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永军;;语言、理解与交往行为的意义解释——论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诠释学意识(提要)[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刘开会;;哈贝马斯对现代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反思[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鲁路;;哈贝马斯交往概念的思想起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张庆熊;;语言、世界和交往行为——评哈贝马斯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的继承和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李晓蓓;刘开会;;理想与现实的对话——谈福柯和哈贝马斯的争论[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傅永军;铁省林;;哈贝马斯宗教哲学思想研究综论[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沈尚武;;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的诠释学普遍性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8 童世骏;;多元主义文化条件下的普遍主义政治何以可能?——尤根·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9 张羽佳;;精神分析、自我反思与交往理性——哈贝马斯与精神分析的关系问题研究[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胡军良;;哈贝马斯的对话伦理学与美国实用主义传统[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卫东;哈贝马斯的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哈贝马斯:为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寻找替代品[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3 赵汀阳;乌托邦还是乌托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胡润忠;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理论[N];学习时报;2008年
5 张文涛(人民大学清史所);哈贝马斯[N];人民政协报;2001年
6 记者 程增宾;哈贝马斯来到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刘守序;紧紧咬住理论链条上的那一环[N];金融时报;2010年
8 曹卫东;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有多大?[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郁振华 刘静芳;综合的心灵——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哲学家 哈贝马斯 Jrugen Habermas[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吴冠军;政治哲学“二巨头”[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丹;哈贝马斯语言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田润锋;哈贝马斯理性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夏宏;哈贝马斯法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阳海音;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D];复旦大学;2006年
5 徐闻;哈贝马斯的商谈民主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吴苑华;评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4年
7 高玉平;道德客观性的证明[D];吉林大学;2006年
8 刘中起;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侯志水;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张向东;理性生活方式的重建——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晓;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学敏;论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重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影;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评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王卓宇;哈贝马斯商议民主理论述评[D];兰州大学;2007年
5 王玉平;全球化视野下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6 耿新奇;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理论及其意义[D];山西大学;2007年
7 王立权;哈贝马斯国际人权观述评[D];兰州大学;2007年
8 李芳扬;哈贝马斯政治合法性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厚田;哈贝马斯交往理性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08年
10 谢莹;哈贝马斯合理化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88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