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邯郸近代教育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1 07:00

  本文关键词:邯郸近代教育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区域教育史的研究是目前教育史研究过程中的热点问题,邯郸区域教育发展史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还原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探索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本地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这一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分析,希望能在全面展示邯郸地区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基本形态的基础上,为现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帮助。 邯郸传统教育的发展是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邯郸近代教育制度在外国入侵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早期教会教育的出现、国家学制章程的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取消,成为新式小学堂大量建立的根本原因。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的多样化一方面说明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这一时期经济条件的困顿。尽管新式小学堂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坎坷,但还是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数年间培养出大量的学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邯郸近代中学堂出现于1902、1903年的永年和大名。这两所学校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量的社会栋梁,他们中有的活跃在军界、政界,有的成为科学家,也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本区师范教育最早为师范传习所,以后名称经过了多次改变,1923年,省立第七师范学校的建立把本地师范教育推向了高潮。第七师范学校、第五女子师范学校,为教育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师资,成为新式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七七事变”后,邯郸地区分为日伪占领区、游击区和抗日根据地三个部分,不同部分教育的特点不同。日本投降后,本区先后解放,教育向着实用性、义务性发展。纵观整个邯郸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显现出教育制度建立的艰难曲折。 新教育制度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宽松时间才能使人们真正理解、赞同并付诸自主行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和地方政权的积极推进在促进新式教育发展过程中影响深远。
【关键词】:近代邯郸 教育制度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52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导言11-16
  •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1.1.1 课题来源11-12
  • 1.1.2 研究目的12
  • 1.1.3 研究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12-14
  • 1.2.1 国内相关研究及分析12-13
  • 1.2.2 国外相关研究及分析13-14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和难点14-15
  • 1.3.1 研究内容14
  • 1.3.2 创新点14
  • 1.3.3 重点难点14-15
  • 1.4 研究方法15-16
  • 1.4.1 文献研究法15
  • 1.4.2 访谈法15
  • 1.4.3 历史研究法15
  • 1.4.4 比较分析法15-16
  • 第2章 邯郸近代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902 年—1937 年)16-44
  • 2.1 邯郸古代教育的历史回顾16-22
  • 2.1.1 古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16-19
  • 2.1.2 古代教育的历史建制19-22
  • 2.2 近代新式小学堂的建立22-31
  • 2.2.1 新式小学堂产生的条件分析23-25
  • 2.2.2 近代新式小学堂建立发展过程25-29
  • 2.2.3 近代新式小学堂的资金来源29-30
  • 2.2.4 近代新式小学堂的社会影响30-31
  • 2.3 近代中学堂的建立和发展31-38
  • 2.3.1 邯郸地区普通中等教育的建立和发展31-33
  • 2.3.2 普通中等教育的特点33-36
  • 2.3.3 普通中等教育存在的问题36-38
  • 2.4 近代师范教育38-44
  • 2.4.1 邯郸地区师范学校的产生和发展38-40
  • 2.4.2 师范教育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40-42
  • 2.4.3 对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42-44
  • 第3章 邯郸教育制度的曲折演变(1937 年—1949 年)44-54
  • 3.1 日伪占领区的奴化教育44-46
  • 3.1.1 日伪占领区奴化教育体制的建立44-46
  • 3.1.2 日伪占领区实施奴化教育的影响46
  • 3.2 游击区和抗日根据地的教育46-51
  • 3.2.1 各级各类教育的建立46-48
  • 3.2.2 教育的内容和教材的选择48-49
  • 3.2.3 教育的成就及其意义49-51
  • 3.3 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教育51-54
  • 第4章 邯郸近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分析54-63
  • 4.1 从清末《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到“七七事变”前的教育制度特征54-57
  • 4.1.1 基础教育产生的迟滞性54-55
  • 4.1.2 教育普及的困难和艰难曲折55-56
  • 4.1.3 办学模式的多元化56-57
  • 4.2 “七七事变”后日伪占领区教育制度的特征57-60
  • 4.2.1 教育的愚民性、奴化性57-58
  • 4.2.2 教育的畸形发展58-60
  • 4.3 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制度的特征60-63
  • 4.3.1 教育目的的实效性60-61
  • 4.3.2 教学内容的政治性61
  • 4.3.3 教学方式的灵活性61-63
  • 结语63-64
  • 参考文献64-6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67-68
  • 致谢68-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庆刚;;论开明士绅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发展[J];高校社科信息;2005年03期

2 鼓泽平,吴洪成;论日本在侵华期间对华沦陷区的奴化教育[J];求索;1999年06期

3 周竞风;;华北沦陷区伪青少年组织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5期

4 张洪祥,杨琪;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的新民会[J];史学月刊;1999年05期

5 王琳;对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伪政权的考察[J];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6 田正平,杨云兰;中国近代的私塾改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多俊岗;袁世凯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邯郸近代教育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8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408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0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