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特征与形成机制
本文关键词: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特征与形成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自组织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特征具体表现为:自我认同、自我控制、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自组织机制是:开放和非平衡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前提条件;涨落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形成的起因;竞争和协同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动力。
【作者单位】: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教师学习共同体 自组织特征 形成机制
【分类号】:G451
【正文快照】: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自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团体,它是由学习者(即教师)及其助学者(包括教育专家、学校领导、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等)共同构成的。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谭跃进,邓宏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2001年05期
2 白磊;;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3 周耀威;王伯康;;基于“研究共同体”的教师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21期
4 叶海智;丁楠;;复杂性科学视域中的学习共同体[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5 柳春艳;傅钢善;;论学习共同体——教育新理念[J];现代教育技术;2006年03期
6 张化东;;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审视学习共同体[J];现代教育技术;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益春;;耗散结构理论在旅游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2 叶春;陈志永;;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民族村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3 李致重;;科学地认识阴阳五行[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张靖;刘维平;王锋;;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驾驶中人因失误分析研究[J];安全;2011年03期
5 徐道一;一阴一阳之谓道——试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对待统一[J];安阳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潘学峰;傅泽田;;农村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的机制分析[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7 明兰;;新建本科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理性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柴王军;倪欣;;奥林匹克运动系统的特征与发展历程探析——他组织和自组织理论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9 李存健;赵先卿;李国;孙庆祝;;学校体育管理的自组织观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10 林德根;鲍晓光;;论熵理论的哲学意义[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昭峰;杨伟年;;大学知识体系结构的解构和重组[A];OA’2003办公自动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俞旭;朱立;;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变迁:问题与挑战——一个系统理论的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任世贤;;最小熵原理和网络最小熵原理[A];贵州工程项目管理论文集[C];2006年
4 高齐圣;张纪会;张嗣瀛;;质量管理的复杂性研究[A];200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金伟新;肖田元;;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信息化战争体系对抗建模与仿真[A];'2008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何凯文;;“李约瑟难题”的合理性探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7 孔繁玲;唐斌;武玉坤;;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关系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谭人中;;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建构(之二)——再论管理学理论的“研究对象”[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谭人中;;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建构(之三)——秩序管理理论的构建[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谭人中;;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建构(之四)——简论管理学规律、文化之理论关系[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云龙;基于CAS理论的地震紧急救援系统模型构建与模拟仿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陈俊智;基于CAS理论的区域性矿山复杂采选系统匹配研究及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春明;基于超动态能力的集群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及绩效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杨明;可持续发展的矿业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6 邱世明;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7 佘震宇;复杂经济系统演化建模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8 宋伟;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9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汉成;Agent理论及其在水利水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凤娟;基于管理熵的网络组织协调控制能力测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谷小科;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统论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3 郁建华;自组织理论视域下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D];苏州大学;2010年
4 胡松龄;教师专业化视野下中学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之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刘芳;“和合型”教研团队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建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技术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范琮瑜;基于学生行为培养的教师合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龙植豪;基于Smart Client的林权信息管理协同系统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宋sデ,
本文编号:428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428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