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灾后重建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8 13:10

  本文关键词:灾后重建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课题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子课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50778047)。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大地震给教育系统造成了莫大的损失,地震发生之时,正是学校上课时间,学生(中小学的)是这次大灾难的最大受害者。由于校舍倒塌数量惊人,学生伤亡惨重。据统计,其中造成四川省大约13779间学校受损,受损的建筑面积约有2489.96万m2,遇难学生人数达到19065名。面对如此惨疼的教训,作为规划和建筑人员的我们一方面必须承认自然的不可抗力,另一方面也必须从自我角度检讨——我们规划、设计、建造的学校是否给予了那些幼小的生命以足够的保护。 本文通过分析灾区中小学建筑的重建背景、发展现状与趋势,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界定课题的相关研究范围,确定以重建中小学建筑的安全性和如何适应时代发展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首先,本文以灾区中小学建筑目前的发展状况入手进行分析,提出中小学建筑在安全性和建设水平上的不足,并结合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灾后学校重建经验与对我国的启示,系统地提出此次灾后重建中小学建筑设计的目标与设计原则。然后通过实地调查、理论分析、实例总结、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分别从重建中小学建筑应对地震与应对时代发展两方面给出相应的具体设计对策。在应对地震方面,论文认为应从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深入探讨,分别为纳入城市防灾系统的安全设计,外环境与场地的安全设计与建筑单体的安全设计。在应对时代发展发面,论文认为新建的中小学建筑应符合三个发展趋式,灵活的教室设计,面向社区开放以及地域特色的建筑。通过以上的研究,以期这些相关的设计对策能够对重建中小学建筑的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参考,使其更健康、更积极、更有效地为灾区的教育事业服务。
【关键词】:灾后重建 中小学建筑 安全 设计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U24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第1章 绪论9-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9-12
  • 1.1.1 课题研究背景9-10
  • 1.1.2 课题研究目的10-11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11-12
  • 1.2 课题已有研究现状12-14
  • 1.3 课题研究方法与范围界定14-15
  • 1.3.1 研究方法14
  • 1.3.2 研究范围界定14-15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框架15-18
  • 1.4.1 研究内容15-17
  • 1.4.2 研究框架17-18
  • 第2章 重建中小学建筑的理论解析18-31
  • 2.1 灾区中小学建筑的现状分析18-22
  • 2.1.1 校舍的安全18-20
  • 2.1.2 校舍的建设水平20-22
  • 2.2 国内外中小学防灾及重建经验与启示22-27
  • 2.2.1 美国加州的《费尔德法令》22-24
  • 2.2.2 日本中小学校的防灾与重建24-25
  • 2.2.3 台湾的“新校园运动”25-26
  • 2.2.4 对“5.12 大地震”的启示26-27
  • 2.3 重建中小学建筑的客观定位27-31
  • 2.3.1 设计目标27-28
  • 2.3.2 设计原则28-31
  • 第3章 重建中小学建筑应对地震的安全设计对策31-53
  • 3.1 纳入城市防灾系统的安全设计31-36
  • 3.1.1 功能布局31-34
  • 3.1.2 避难空间的组织34
  • 3.1.3 环境要素设计34-36
  • 3.2 外环境与场地的安全设计36-39
  • 3.2.1 优化布局和选址36-37
  • 3.2.2 保证场地的安全疏散37-38
  • 3.2.3 重视景观安全38-39
  • 3.3 建筑单体的安全设计39-52
  • 3.3.1 选择适宜结构39-43
  • 3.3.2 改进抗震措施43-47
  • 3.3.3 保证安全疏散47-49
  • 3.3.4 重视心理安全的构筑49-50
  • 3.3.5 提高质量与管理50-52
  • 3.4 本章小结52-53
  • 第4章 重建中小学建筑适应时代发展的设计对策53-73
  • 4.1 面向社区的开放式设计53-59
  • 4.1.1 正确划分外部空间层次53-54
  • 4.1.2 重视建筑过程的开放性54-57
  • 4.1.3 开放式学校的规划方式57-59
  • 4.2 教学空间的灵活设计59-64
  • 4.2.1 应用模数制59-61
  • 4.2.2 应用通用空间61-63
  • 4.2.3 单元式组合63-64
  • 4.2.4 灵活使用弹性隔墙64
  • 4.3 地域特色的校舍设计64-72
  • 4.3.1 以民居做为创作源泉64-67
  • 4.3.2 从自然中寻求创作的元素67-69
  • 4.3.3 建筑技术的地域性表达69-72
  • 4.4 本章小节72-73
  • 结论73-75
  • 参考文献75-80
  • 致谢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志中,杨宇振;准绿色建筑观及设计实践——中学建筑设计案例研究[J];重庆建筑;2002年01期

2 潘耀民;;某教学楼倒塌事故原因分析及经验教训[J];福建建筑;2006年01期

3 樊振和;黄莉;陈中苇;李钢;赵增鑫;;震后中小学重建思考[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8年10期

4 周江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防震减灾:美国加州《费尔德法令》及措施[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3期

5 李异;杨洋;;校园作为防灾避难场所的功能适宜性研究[J];城市建筑;2009年03期

6 王文胜;周峻;;全木结构绿色校园——都江堰市向峨小学设计实录[J];城市建筑;2009年03期

7 刘宇波;刘升平;;松潘县镇江关中小学[J];城市建筑;2009年03期

8 林煌斌;曾琦芳;;中小学教学楼的特点及地震灾害控制[J];南方建筑;2006年12期

9 王国光;;重建福祉——日本中小学校的防灾与灾后重建启示[J];南方建筑;2008年06期

10 王小红;虞大鹏;苏勇;;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反思与探讨[J];南方建筑;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元;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宇;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与应急需求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2 姚青石;巴蜀地域性建筑创作手法剖析[D];重庆大学;2007年

3 王健;地震灾害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辛高伟;基于Pushover方法的砌体结构中小学建筑抗震性能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灾后重建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2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432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9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