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与现代学校道德教育
本文关键词: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与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个体化社会的道德困境表明,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缺乏道德共识的背景下主体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法国思想家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提供了一种解决该问题的可能路径。他者伦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为他者负责的伦理关系。这一思想有助于当前学校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角度来重新理解道德教育中的"自由"与"为他性",即道德自由就是为他者负责,在尽责中获得自由,"为他性"就是主体性的表现。这一理解为个体化社会的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一种确定的价值立场。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列维纳斯 他者伦理学 主体观 社会结构 主体性 为他性 道德自由 自我与他者 伦理关系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国家青年基金课题《责任与对话——学校道德教育的现代性思考》(课题编号:CEA070192)
【分类号】:G410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个体化社会的道德困境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认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就是从固态向液态的转变。[1]“固态”说明在前现代社会里人的生存状况是固着在某一社会结构里,如家族、村落、教会等。在现代社会里,个体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固定位置开始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向晨;莱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对本体论的批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顾红亮;另一种主体性——列维纳斯的我他之辨与伦理学[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3 吴先伍;;“我为他人负责”——勒维纳斯的伦理学形而上学研究[J];哲学动态;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德强;;禁止活体角膜移植的学理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罗洪;;勒维纳斯的他者问题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郑晓红;;消费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张俊;“视域融合”及其现代性意义检审[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张蜀津;;“国家史”的编纂与民族国家集体记忆的建构 论“十七年电影”中的民国叙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尹树广;宽恕的条件和界限——苦难意识、记忆理性和有限度的超越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朱海林;;可能性:后现代道德自由的实现领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李海燕;;现代个性伦理视野中的中国商界小说[J];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高长江;;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思维[J];长白学刊;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庆超;;德性式微论[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三)[C];2007年
2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王珏;;现代社会的“道德迷宫”及其伦理出路[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鲁忠慧;;对保护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现实的思考[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高惠珠;;论当代信息伦理学视阈中的“责任”伦理[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6 张志忠;;现代汉语诗学的寻绎和建构——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述评[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飞龙;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朱晓军;形象流——电视媒介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王富伟;工商活动与村庄社会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成海鹰;文学欣赏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胡yN峗;西方德性伦理传统批判[D];中南大学;2008年
7 杜伟;体育课程制度的现代性审视[D];苏州大学;2009年
8 马德峰;迈向新型现代性的科学发展观[D];苏州大学;2008年
9 张鹏;大地伦理的诗意呈现[D];上海大学;2009年
10 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铁;沈从文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研究[D];吉首大学;2009年
2 朱明;从私人日志到公共事件[D];兰州大学;2009年
3 王艺;论大学生科技道德的培养[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杨志才;王符《潜夫论》善政伦理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5 魏爱民;后现代视域中的动画审美特征[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馥江;文化中心解构与多元文化共存[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7 颜开;“破”与“立”[D];重庆大学;2009年
8 殷洹慧;在流动的现代性中的两种隐喻身份[D];河南大学;2009年
9 曹妤;虚拟社区中群体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周述波;死,而后生[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柏拉图!古希腊;理想国[J];语文世界;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清华;浅析主体性道德教育[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2 王晓宏;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构建[J];云南教育;2003年18期
3 杨超,赵文静;试论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特征和方法[J];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4 林仁杰;试论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特征和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7期
5 冯建军;道德教育该如何"加强"?[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01期
6 李亮学;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2期
7 唐卫红;中西方传统情感道德教育的比较[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8 江应中;对道德教育价值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1997年04期
9 吴佩杰;论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乔蔓菁;关于开展活动道德教育的思考[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燃;;关于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2 朱贵平;;《朱子家训》与道德教育[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陈志刚;;道德教育的哲学思考[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C];2002年
4 胡小星;;试析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融合点[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麦建寿;;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现状和思考浅谈[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戴木才;;道德教育的整体性与道德教育哲学[A];首届国际道德哲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赵玉桂;;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应多采用榜样示范法[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8 黄云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五大误区[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汤荣根;;尊重主体性 让表达之树常青[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追寻的旋律[C];2003年
10 沈关宝;;公共空间与社会结构[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树伟;道德教育别玩“花脸”[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蒋楠楠;如何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N];财会信报;2005年
3 钟剑 记者 石浩均;“寻庐讲坛”为青少年开讲道德教育[N];九江日报;2008年
4 山东省莱州市朱由中学 刘万英;给道德教育融入蜜的味道[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王松;加强道德教育应有的认识[N];陇南报;2009年
6 曾晓桃 袁国基 杨健君;洞口道德教育甘霖滋润10万青少年[N];湖南日报;2009年
7 周艳;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N];江苏教育报;2010年
8 王丽英;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N];中国教师报;2003年
9 弓长;忽视道德教育是家长的最大失误[N];新疆科技报(汉);2004年
10 记者 苏晓春;道德教育要深入孩子心里[N];浙江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鸿;现实社会结构观与西方社会结构理论批判[D];吉林大学;2005年
3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耀臻;论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薛晓阳;希望与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王凌皓;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崔欣
本文编号:445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445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