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高校人格教育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对高校人格教育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注重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倡导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思潮对于高校的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启示主要体现在对人格教育目标、人格教育内容、人格教育方法、人格教育环境、人格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五个方面。
【作者单位】: 山东经济学院;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人格教育 人格特质 积极体验 社会支持系统
【分类号】:G641;G441
【正文快照】: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美国前任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E.P.Seligman)。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倡导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丁凤琴;;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和谐社区建设[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孔凡俊;;积极情绪在促进成人自我导向学习中的作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邵迎生;;对积极心理学学科定义的梳理和理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3期
4 谢文超;;论积极心理学对民众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和意义——由屠童事件引发的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王倩;李辉;;对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几点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王进;;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杨玲;;高职学生心身疾病与积极心理治疗[J];黑河学刊;2011年10期
8 李芳萍;;积极体验与心理健康[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徐建国;李平;;以积极人格为价值取向的高职拓展训练课程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2期
10 刘岗;大学生学习心理素质优化与外语教学的纠错思维[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晖;赵慧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与人的发展[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淑敏;零售商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应激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霞;管理者的职业弹性研究:结构及其前因后效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江广和;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困境与调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伟娜;企业员工职场欺负内容结构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吴庆松;基于心理资本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冬梅;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现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陈作松;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艳梅;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玮;培训职业人士心理控制源、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奕威;应激中介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小新;青年快乐感问卷的初步编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田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莉;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及不同情境下积极人格特质对其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6 刘文华;大学生良性压力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基于幽默感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郑小英;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活质量和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李岚;初中生乐观人格特质初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佳蕾;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雷燕;中学生学习心理素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永新;;读书与教师成长[J];生活教育;2006年03期
2 张希希;田慧生;;课堂交往冲突研究[J];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玉;邓节芳;;当前中小学生的人格现状及原因分析——基于对南昌市部分中小学生的调查[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05期
2 孙忠;;略述积极心理学中人格特质之宽容[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9期
3 李金钊;;教师成长的环境回应:积极心理学之取向[J];新课程(综合版);2007年07期
4 郑祥专;;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6期
5 王晓鲜;;积极人格研究——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人格研究简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6期
6 何雪芬;;积极心理学对提高高职创业教育有效性的启示[J];黑河学刊;2010年12期
7 曾海娟;;试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学生教育[J];琼州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王珊;;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何娇;陈旭;;浅议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赵新华;;立足积极心理学,探索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教书育人;2009年3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雅丽;;大学生的防御方式与人格特质的关系[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王赞利;纪术茂;高成阁;陈策;姚东刚;;脱毒后阿片依赖者人格特质及障碍对照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李望舒;;西安市大学生网络使用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韩向明;;关于班主任人格特质、学生对班级的态度以及二者关系的调查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5 王宇中;;以目标人群为描述对象的人格特质词汇学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段联峥;;对邪教痴迷者人格特质的分析[A];防范抵御邪教、构建和谐社会——2005年中国反邪教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邓晶;钱铭怡;;咨询师人格特质对双重关系伦理困境认知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余微微;周颖;柯晓燕;邓慧华;陆祖宏;;育儿压力与人格特质对母亲抑郁情绪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吕昀;蒋艳菊;;感觉寻求研究述评[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布拉;人格教育的精彩诠释[N];中国文化报;2004年
2 北京广渠门中学 吴u!;“宏志班”的人格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于洪全;人格教育的理想殿堂[N];大连日报;2009年
4 樟树市蛟湖初中 黎建彪;浅谈新时期中学生的人格教育[N];宜春日报;2010年
5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印庄乡大横河中学 孙海侠;应重视对青少年的人格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8年
6 彭林;人格与国性[N];光明日报;2010年
7 苏瑾 赵社献;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N];河南日报;2001年
8 陶军(作者单位:武汉指挥学校);重视人格教育[N];人民武警;2006年
9 本报记者 王小宁;在文学里获取人格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1年
10 马依依;人格教育激发学生活力[N];文汇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鲁静;品格优势的评估及其在心理临床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俪珊;商业银行管理人员人格特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陈少华;不同认知任务中人格特质对信息加工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崔丽娟;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界定、特性与预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苏琪;中国古代山水画家人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虎林;当代人格教育的理论求索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文彬;组织伦理气氛与员工越轨行为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王浩;地方大学生军事择业心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10 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惠志;试论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郭伟;关于中学人格教育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唐名刚;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煜;高中思想政治课与中学生人格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5 贾存忠;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6 邓红义;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7 葛雨菲;浅论东晋时期的人格培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慧英;重视人格教育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何静;青少年人格教育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10 赵欣;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对高校人格教育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4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474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