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构建教育案例的批评维度

发布时间:2017-07-13 19:25

  本文关键词:构建教育案例的批评维度


  更多相关文章: 语文教育 教育案例批评 教育批评 批评维度 接受维度 教育案例 艾斯纳


【摘要】: 美国教育学家、艺术家艾斯纳在研究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把文艺批评思维方式引入教育”,提出了“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他建构的教育批评四维度为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教育案例提供了批评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法。本文着重探究教育案例的批评维度。主要框架如下:第一章借鉴文学艺术接受活动的要素理论来构筑教育案例接受活动的维度。这一章主要分为文学艺术接受活动和教育案例接受活动两个部分。笔者以文学艺术接受活动为镜来观照教育案例接受活动,提出“教育案例鉴赏”和“教育案例批评”。第二章以艾斯纳的教育批评体系为参照来构建教育案例的批评维度。与“教育批评”四维度相对应,教育案例批评的四维度应包括:教育案例批评的描述维度、教育案例批评的解释维度、教育案例批评的评价维度和教育案例批评的主题维度。在第二章第三节中结合语文教育案例,运用文化批评与性别批评进行批评解读。第三章探讨教育案例批评的误区。这一章从赏识评价的主体、赏识评价的目标、赏识评价的内容以及赏识评价的接受方式四个角度来归纳批评者在进行教育案例批评时容易产生的误区。第四章从人格素养、情感素养、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四个方面来探讨批评者所应具备的批评素养,以此更好地促进教育案例批评活动的开展。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任务在于将艾斯纳“教育批评”的四个方面转换生成“教育案例批评”的四维度,以此构建教育案例的批评维度。这种批评模式或步骤旨在为接受者提供一套具体可行的批评方法,帮助人们深入挖掘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并用这些理论方法更好地指导人类改造教育生活。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二:第一,以文学活动为镜,构筑整个教育案例活动世界。如同文学活动包含着五要素,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和媒介,教育案例活动也同样由教育案例、案例撰写者、教育生活、案例接受者和媒介五个要素组成。其中教育案例和案例接受者构成了教育案例的接受维度。在教育案例接受活动中,仍然以教育案例鉴赏与教育案例批评两种方式为主。第二,引入艾斯纳的“教育批评”四维度来构建教育案例接受活动中的批评维度。鉴于“教育批评”与教育案例批评之间紧密的联系,教育批评与教育案例批评的目的、功能、作用和意义都是一致的,即都是对教育生活、教育现象进行批评,探索教育的规律,指导人们的教育生活。只不过,教育案例批评是以教育案例为载体,对案例所描述的教育现象进行批评而已。教育批评是教育案例批评的桥梁。因此,“教育批评”的四维度也是适用于教育案例批评的。本文的意义与贡献也就在于弥补了教育界关于教育案例赏析方法的学术薄弱环节,促进教育生活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育 教育案例批评 教育批评 批评维度 接受维度 教育案例 艾斯纳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2
  • 第一章 教育案例之接受维度12-20
  • 第一节 文学艺术接受活动12-16
  • 第二节 教育案例接受活动16-20
  • 第二章 教育案例之批评维度20-40
  • 第一节 教育案例批评之桥梁20-24
  • 第二节 教育案例批评之维度24-33
  • 第三节 教育案例批评之个案33-40
  • 第三章 教育案例之批评误区40-45
  • 第一节 教育案例批评主体40-41
  • 第二节 教育案例批评目标41-42
  • 第三节 教育案例批评内容42-43
  • 第四节 教育案例批评方式43-45
  • 第四章 教育案例之批评素养45-51
  • 第一节 人格素养:心境清明,澄怀味象45-46
  • 第二节 情感素养:情渗品评,爱叩心扉46-48
  • 第三节 理论素养:博采众家,荟萃精华48-49
  • 第四节 实践素养:以身体之,以心验之49-51
  • 结语51-54
  • 参考文献54-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有光;;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中国诗学解释学体验主义方法论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2 王少非;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法与教学案例的开发[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3 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4 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5 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7期

6 李拉;;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研究述评[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蓝同磊;;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及其评价[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姜华敏;;教师如何撰写教育案例[J];宁夏教育科研;2009年01期

9 陈杨;;教师应该如何叙写教育案例[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10期

10 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教学版);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538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538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1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